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環保分類 > 環衛清潔  

關于當前經濟下滑的問題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3-01-08 05:28:43

1.原因之一是,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都具備相當的穩定性。人們對出口的擔憂最多,但出口下降幅度還有限,并且新興經濟體所占的比重有所增大;從歷史數據看,政府調控對投資增速有明顯影響,在經濟下降通道中,投資將更多地凸現增長支柱的角色;與很多人相反,筆者對消費需求抱有信心,當前我國社會保障的發展正在消除家庭消費的擔憂,對三農支持力度的明顯加大也有望啟動農村市場,最近我國消費數據的表面的確令人振奮。

原因之二是,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將引來一個戰略機遇期,有望獲得實質性進展。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由來已久,且意義重大,但至今卻任重道遠,收效不大。其中原因何在?中國豐裕的勞動力資源可能是原因之一。按照比較優勢理論,要素稟賦決定最優分工。中國低成本的勞動力稟賦意味著,勞動密集型的產業是中國最具競爭力的產業。從微觀企業的角度,資本回報率下降是推進技術進步的關鍵動力,而正是因為中國的勞動力資源十分甚至“過于”豐富,使得資本匯報率一直沒有出現發達國家所經歷的下降過程。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如此之難。隨著人口結構轉變的到來,這種增長模式將不得不開始轉型。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黨的十七大提出的重要戰略任務,是實現經濟良性發展、積蓄后勁的緊迫要求,也是在正確認識和把握我國自身經濟發展規律基礎上作出的必然選擇。要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在遵循一切社會形態共有的經濟規律的同時,還必須遵循我國自身經濟發展規律。具體為:速度、質量和效益相統一的規律;保持社會供求總量基本平衡,避免大起大落的規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的規律;依靠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力素質,把握引進、消化、吸收和提高創新能力的規律;梯度推移、統籌區域協調發展的規律;以人為本,不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最高目的的規律。這些規律表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較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其內容更全面,更廣泛,更加注重結構的變革和“質”的提高,更加注重統籌兼顧和協調發展。因此,實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一系統工程,必須抓住重點,從七個方面“轉軌變型”、總體推進:從數量型向質量型轉變;從外延型向內涵型轉變;從速度型向效益型轉變;從高耗型向節約型轉變;從線性型向循環型轉變;從守業型向創新型轉變;從政府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轉變。

3.一、認真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把思想統一到依靠自主創新加快工業結構調整上來

1.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是黨的十七大確定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要大力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更加注重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節能環保水平、提高經濟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是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是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要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貫徹到現代化建設各個方面。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這是關系國民經濟全局緊迫而重大的戰略任務。要堅持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是黨中央在科學分析我國全面參與經濟全球化的新機遇新挑戰,全面認識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新形勢新任務,深刻把握我國發展面臨的新課題、新矛盾的基礎上作出的重大決策,充分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全省各級各部門要認真學習、深刻領會這一重大戰略思想和工作部署,充分認識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工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切實把思想和工作統一到黨的十七大的部署上來。

2.依靠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調整,是實現我省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迫切需要。近年來,我省調整優化經濟結構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是,也存在著自主創新能力不強,傳統產業比重過大,工業結構明顯偏重,資源依賴型和“兩高”行業比重較高,投資結構不盡合理,服務業發展較慢,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我省經濟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又好又快發展,必須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作為我省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核心與關鍵,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推進科技與產業緊密結合,努力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使我省經濟發展真正建立在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基礎之上。

二、進一步明確依靠自主創新推進工業結構調整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

3.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黨的十七大精神和省第九次黨代會總體部署,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和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努力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積極實現工業發展方式的五個轉變。由過去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由主要依靠傳統產業帶動向傳統產業提升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共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少數大企業帶動向大中小企業合力帶動、產業集群帶動轉變。逐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以先進制造業為支撐,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能源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安全有保障、人力資源得到充分發揮、國際競爭力強的現代工業產業體系。

4.主要任務。以建設創新型省份為總抓手,加快建設創新體系,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大力培植高新技術新興產業;把發展先進制造業、振興裝備制造業作為工業結構調整的重點,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淘汰落后生產能力;把培育品牌作為產品結構調整的重點,不斷增強我省經濟競爭力。努力推動工業結構優化升級,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

5.總體目標。加快建設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轉變工業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保證質量、安全生產、節能環保、提高效益的基礎上,工業經濟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作出積極貢獻。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提前達到35%;技術改造投資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5%以上;全社會研發投入占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到2%;主要工業企業裝備居國內先進水平的達到68%,其中國際先進水平的達到30%;單位GDP能耗降低22%;信息技術在重點行業和企業中得到普遍應用。圍繞實施“一體兩翼”區域發展和海洋經濟戰略,突出青島龍頭地位,建設在國內具有一定顯示度的以膠東半島制造業基地、濟南都市圈為主體的高新技術產業帶和以魯南經濟帶、黃河三角洲為主體的高新技術增長極??萍歼M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創新型省份建設進入全國領先行列。

三、著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加快創新型省份建設步伐

6.認真落實《山東省中長期科學和技術規劃發展綱要》,增強科技在經濟結構優化調整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堅持“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支持應用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性技術研究。圍繞我省經濟發展需求開展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著力突破制約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在我省有基礎和優勢的重點領域和行業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知識產權和技術標準,提升我省主導產業和優勢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合理配置科技創新資源,加強政策引導,實行政策幫扶,提高欠發達地區的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7.加強重點實驗室建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圍繞經濟結構調整中的技術需求,聯合國內外優勢科技資源,集中建設一批重點實驗室。積極探索共建重點實驗室的新模式,鼓勵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和企業聯合共建公共實驗室,與省外、國外研究開發機構合作建設實驗室。加快國家海洋科學中心等科研機構建設步伐,構建新的創新平臺。爭取更多的實驗室進入國家重點實驗室行列。進一步加強省科學院、省農科院、省醫科院創新能力建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重點實驗室、科研單位自主創新主力軍作用。

8.強化企業研發中心建設,推動企業成為創新主體。圍繞我省高新技術重點領域和重點行業,支持引導企業、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采取多種合作形式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行業技術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努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自主創新體系。每年選擇一批骨干技術中心進行重點扶持,用3-5年時間培育100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核心競爭力較強、創新能力達到國內一流水平的企業技術中心,集中建設15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重點行業和骨干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通過政策支持和引導,鼓勵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引導企業成為自主創新和結構調整的主體。

9.加快公共技術創新及服務平臺建設,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重點支持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創新服務平臺和各類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建設,使之真正成為技術轉移、創新創業、科技資源配置的重要基地。按照整合資源、統一規劃、重點支持、共享公用的原則,建設大型科學儀器、科技文獻、專利、標準、檢測檢驗等科技資源共享平臺。

四、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進一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比重

10.繼續實施好省重大科技專項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專項。以高效能服務器、芯片與集成電路設計及軟件、先進制造業及制造業信息化、功能晶體材料、環保工程技術與設備、海洋生物與海洋化工、生物醫藥等15個高新技術產業群和20個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為重點,攻克制約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搭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技術創新平臺,培植一批以核心技術和標準作支撐的高新技術產品和知名品牌,培育高新技術產業聯盟和產業集群,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提高規模效益和產業關聯度、集成度,以創新鏈的提升帶動產業鏈的發展,為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積蓄后勁。

11.加快創新型城市建設,推進各類園區健康發展。進一步發揮城鎮化對科技資源的整合作用和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吸納整合科技資源,建設創新型城市。要突出各個城市的創新優勢,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從城市實際出發,有重點地建設技術創新平臺和成果轉化服務平臺,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點建設好濟南信息通信國際創新園(CIIIC)、青島國家海洋科研中心。加快省級以上高新區、經濟技術開發區建設,逐步把園區建設成為產學研結合的示范區和轉化科技成果的重要載體,進一步明確主導產業,重點發展優勢特色產業,培育龍頭骨干企業,支持技術創新聯盟、產業集群和特色產業基地的發展。在沒有高新區的市規劃設立省級高新區。

12.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建設特色產業基地。抓住新稅法實施的有利時機,抓好《山東省高新技術發展條例》的貫徹落實,圍繞我省結構調整的重點行業,大力培育具有自主創新能力、掌握核心技術、擁有技術標準的高新技術企業和企業集團。根據不同區域和領域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趨勢,加強政策引導,促進產業聚集,建設一批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實現高新技術產業上中下游的配套銜接,最大限度地發揮產業聚集優勢。

五、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13.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傳統產業高新化。對現有企業普遍進行技術改造,只要有市場、有效益,能擴大消費需求和促進就業,促進節能減排的,都要積極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進行改造。要明確技改投入的方向和重點,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全面分析國內外市場長期的供求趨勢,避免一般化工業的盲目擴張,重點發展先進制造業。要抓住國家外匯充裕的有利時機,認真落實省政府關于引進先進技術裝備和加快提升工業裝備水平的意見,加大企業對先進裝備和自主創新的投資,圍繞輕工、紡織、機械、化工、冶金、建材六大傳統行業和電子信息、汽車、船舶、石化、家電、食品、服裝紡織七個產業鏈,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先進設備,搞好引進、消化吸收和再創新。以提升信息化水平、技術升級、保護環境、保障安全、降低消耗、資源綜合利用為目標,以提高產品研發和精深加工能力為方向,大力提升傳統產業的設計、制造、裝備和管理水平,促進產品升級換代,增強市場競爭能力,集中力量培育出100個生產規模位居全國同行業前三名、技術水平達到國內領先或國際先進水平的中國名牌產品或馳名商標,培育5個以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世界名牌產品。

14.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堅持自主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相結合,努力提高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配套、加工制造和系統集成的整體水平,建立較為完備的裝備制造業體系。提升重大技術裝備水平,重點促進電子通信、發電及輸變電、現代農業機械、工程建筑機械、輕紡機械、專用成套設備、節能環保、新能源等領域重大裝備的創新和發展,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的特色產品。加快發展數控機床工業,重點發展大型、重型數控機床和加工中心、柔性制造生產線及功能部件等產品,形成一批實力雄厚、核心競爭能力強的數控機床龍頭企業和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產品。依托骨干企業整合資源,做大做強重型汽車、高檔客車,改造提升農用車、輕型車、改裝車和特種車制造水平,發展先進發動機、汽車電子、自動變速器等關鍵零部件產品。發展壯大船舶工業,鼓勵發展高性能、高技術特種船舶和大型集裝箱運輸船、散貨船、萬噸級以上的滾裝船、游艇及大型化深水化海洋工程裝備,著力打造一批船舶修造基地,發展一批為船舶配套的零部件企業和產業集群。培育發展民用航空航天配套產業和核電技術設備。工業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要注重調查研究,適時發布行業發展政策指導意見,根據市場需求和發展規劃凝練項目,供企業和科教機構論證選擇。

15.加快信息技術創新發展,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大力發展軟件產業、動漫產業和文化創意經濟,集中力量提高集成電路設計能力,爭取半導體芯片等大項目批準立項并早日開工建設,到“十一五”末,電子信息產業生產和經營業務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大幅度提升。積極推廣運用射頻識別技術(RFID)和半導體照明技術(LED),建設光電子產業基地。各級黨政機關帶頭,堅持“以用興業”的方針,充分發揮寬帶網和信息技術聯盟的作用,大力推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遠程教育、遠程醫療、遠程技術服務等信息技術的運用。認真落實山東省信息技術改造傳統工業實施意見,抓好產品研發、生產、營銷、管理等環節的信息技術改造。繼續實施制造業信息化科技工程,進一步提高制造業的信息化管理、設計、制造水平。抓好運用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示范城市工作。

16.大力發展節能環保產業,淘汰高耗能、高污染落后生產能力。認真落實《節能減排綜合性工作實施方案》(魯政發〔2007〕39號)。加快實施國家十大重點節能工程,圍繞電力、鋼鐵、石化、焦化、有色金屬等重點行業,選擇一批重點企業和項目。組織推廣100項重大節能技術、100項重大節能設備,實施100項重大節能示范項目。加快開發利用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落實《山東省循環經濟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著力推進循環經濟“123”工程。突出抓好鋼鐵、電力、化工、造紙、水泥等十個重點行業循環經濟關鍵鏈接技術的研究開發和推廣應用。大力開展以共伴生礦和工業“三廢”為重點的資源綜合利用,推進廢舊家電及電子產品等廢舊物資的回收和循環利用,加快開發秸稈利用新技術,推進作物秸稈燃料、化肥、飼料產業發展。積極推進節能環保技術裝備產業化示范,明確環保產業主管部門責任,制定環保產業發展規劃,培育一批環保龍頭骨干企業,推廣一批環保先進技術裝備。推進環保服務業發展,在工業污染源防治、城市環境基礎建設、固體廢物處理等經營活動領域實行企業化、社會化、專業化運營。突破關鍵鏈接技術,大力發展工業“三廢”治理、城市垃圾處理等環保設備。嚴格執行節能環保法律法規和產業政策,加快小火電、小鋼鐵、小水泥等落后生產能力的淘汰工作。

17.進一步調整優化組織結構,促進大企業與中小企業協調發展。圍繞落實黨的十七大關于“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的精神,對年銷售收入10億元以上的企業,逐戶幫助其把握發展定位,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大企業要帶頭用信息化引領企業發展,帶頭向高附加值的產業鏈延伸,帶頭發展裝備制造業和服務業,帶頭建立創新平臺和技術聯盟。采掘業和高耗能的大企業要在完善產業鏈、發展高端產品、原材料產品深加工上下功夫,繼續總結經驗,實施“走出去”戰略。深化國有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不斷創新發展模式,做又好又快發展的表率。認真落實《山東省中小企業促進條例》,積極引導個體、私營經濟和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要發揮大企業的技術和產業溢出效應,強化產業鏈銜接,促進大中小企業協作配套,培植以產業鏈為紐帶的產業集群。

六、進一步強化措施,形成依靠自主創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合力

18.深化改革和開放,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認真落實《中共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省份的決定》(魯發〔2006〕4號),進一步深化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有利于經濟結構優化升級和發展方式轉變的體制機制。繼續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加大政府采購自主創新產品的力度,積極發展風險投資,改善融資條件,最大限度地激發企業的創新動力、發展活力,增強競爭力。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優化科技資源配置,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完善鼓勵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法制保障、政策體系、激勵機制、市場環境。調整招商引資的方向和重點,圍繞區域經濟發展,實施特色招商和產業鏈招商。充分利用國際科技資源,加強與世界500強企業、國外高等院校和科研單位的科技合作,支持鼓勵跨國公司到我省設立研發中心,引進國外的技術和人才。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開展國際能源資源互利合作,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到國外創建或與跨國公司聯建研發機構,加快培育國際知名品牌。

19.發揮財政資金引導作用,調整優化投資結構。把調整投資結構作為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障。落實有關支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擔保、貼息、發行企業債券和稅收優惠等財稅、金融扶持政策,加大對自主創新的投入,增加省應用技術研究與開發資金規模,高新技術產業規模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占工業規模以上項目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力爭每年提高3個百分點。充分發揮省結構調整專項資金和各級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發展專項資金的作用,引導企業和社會的投入,確保技術改造投入占全省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達到35%以上。引導企業成為研發投入的主體,將企業技術研發投入作為業績考核的重要內容,切實落實企業技術創新投入所得稅前抵扣的政策,把企業研發投入作為省各類項目立項的重要依據。高新技術企業研發投入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達到5%以上。進一步完善“山東省高新技術創業投資基金”的運作模式,有條件的縣(市、區)都要發展一個市場化運作的中小企業投資擔保公司,每個設區的市要設立一個高新技術風險投資基金(公司),以此引導企業、金融機構和社會資金的投入,為中小型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拓寬渠道。

20.認真落實國家和省相關政策。切實落實國家新稅法規定的高新技術企業和科技企業孵化器有關稅收政策,用足用好引進技術設備免稅、貼息等優惠政策。建立完善財政性資金采購自主創新產品制度,認真貫徹國家支持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相關政策,全面提升中小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有關部門要加大政策宣傳力度,把國家和省支持自主創新、加快高新技術產業發展、調整優化經濟結構的相關政策真正落到實處。開展依靠技術創新創造技術標準試點工作,對能夠形成國家或國際標準的企業和單位在項目、資金等方面給予重點支持。繼續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優化調整出口產品結構,提高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所占比重;充分運用人民幣升值和國家扶持政策,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設備。

21.不斷深化產學研合作。充分發揮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企業與高校、科研單位聯合建立研發機構,共同承擔國家和省重大科技專項,逐步形成以項目為紐帶、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產學研合作長效機制。把高校、科研單位的人才優勢與學科鏈、創新鏈、產業鏈緊密結合起來,不斷拓展合作領域,由技術創新向管理創新、結構調整、戰略策劃等方面發展。充分發揮科技創業服務中心、生產力促進中心、大學科技園、留學人員創業園等創新服務平臺在產學研合作中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繼續辦好產學研洽談會等多種形式的產學研專題活動,促進科技資源與生產要素的緊密銜接。積極推進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繼續加強與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浙江大學等科研單位、高等院校的全面合作,搭建合作創新平臺。

22.大力培養自主創新人才。深入實施科教興魯和人才強省戰略。高等院校要充分發揮骨干作用,加快培養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和結構調整急需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實用技術人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充分調動創新人才的積極性,落實和完善技術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科技獎勵、職稱評聘等人才激勵政策,切實發揮留學人員創業園的載體作用,吸引海外高層次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加大“泰山學者建設工程”和“創新團隊建設工程”的實施力度。加大省自然科學基金和中青年科學家獎勵基金的支持力度,促使中青年優秀人才脫穎而出。支持企業、高校開展校企合作,采取定向、委托培養等形式為企業輸送實用型、復合型的科技人才。重視企業家的教育培訓,培養造就一支政治素質好、駕馭市場經濟能力強、熟悉國際慣例、具有戰略眼光的優秀企業家隊伍。完善“首席技師”培養選拔機制,建設精于專業技能的技術工人隊伍。

七、加強組織領導,營造依靠自主創新推進經濟結構調整的良好環境

23.建立工業結構調整工作協調機制,強化政策調控力度。省政府分管領導牽頭,省有關部門參加,建立工業結構調整工作協調機制,組織調研分析自主創新和工業結構調整的形勢,提出產業(產品)發展的指導目錄和政策。對技術改造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在土地與資金供給、科技資源配置、產業鏈與創新鏈、人才鏈的結合等方面加大力度,實現資源的優勢集成和政策的配套聯動,提高政府對結構調整的宏觀調控效率。

24.加強企業的管理創新,建立政府引導和監管的工作機制。針對有的企業過分追求經濟利益,忽視安全生產、節能減排、技術創新和職工社保等問題,要綜合運用市場、科技、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導企業加強安全管理、節能管理、質量管理、技術管理,重視企業的社會責任,強化安全生產的管理和監督,有效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重視節能減排,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重視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重視技術創新和人才培養,關心職工利益,提高企業可持續發展的競爭力。要注重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積極開展行業自律。

25.建立健全科學的考核和獎懲工作體系。把優化投資結構、強化自主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循環經濟、促進節能減排等指標納入各級黨政領導干部和國有企業考核體系,加大權重,作為考評各級政府和國有企業工作指導轉變、科學發展的重要依據。加大獎懲力度。對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技術改造、科技興貿、質量興省、投資結構調整、節能減排等各項工作中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重獎。同時,對于工作不力、完不成指標的單位和企業依法依規進行處罰。

問題1:我覺得源頭很重要,我國是出口導向型發展模式,對于十三億人的國家來說竟沒有多少內需,這事很諷刺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中國房地產的虛高,醫療的腐敗,稅負的負擔。我們已沒有消費的信心了。。一旦外國出現金融危機必將重創我們的出口外貿。于是出現了失業等一連串經濟滑坡。

問題2:我們的資源是有限的,世界工廠的帽子遲早有一天會摘掉。環境的治理已經刻不容緩,資源的過度開發也將導致枯竭。我們高耗型企業必須尋找出路。向集約經濟的工業模式發展。

問題3:第三個問題就問的太中國化,領導開會的特有語言恕我看不懂。。

以上我的想法。有用的拿去好了。。

我回答第一個問題,現在經濟下滑主要原因是房地產的影響,我是做煤炭生意的,現在煤炭走勢不好,我認為是受房地產的影響,首先影響水泥廠、鋼鐵廠、磚廠...這些廠直接影響煤炭,我們這的經濟主要靠煤炭,所以經濟就下滑了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怀孕巨大肚子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