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環保示范  

育兒 你不可不知的腦科學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3-01-09 08:03:50

寫在前面

”做為父母,保護孩子不受任何傷害是我們的天職,但其實根本做不到?!?/p>

記得剛生孩子的頭幾年,自己就是想著什么最好的都要給孩子,給孩子創造無暇的童年,與另外一位母親交流,她也是同樣的想法。后來隨著孩子的長大,大家發現,這完全是不可能的。因為我們不是孩子,不可能替她們成長,而且我們的目的不正是要讓他們以后能獨立生活嗎?

同時我又在想,為什么自己那么想給孩子創造一個無暇的童年?

究竟大腦是以怎樣的機制來理解這個世界的, 而孩子眼中的世界又是怎樣的?

著名的教育家、心理學家,哈佛大學醫學博士,丹尼爾·西格爾教授在歷時25年,經過數千個案例的研究,創立一門新的學科--人際神經生物學,研究重點是人際關系與大腦的密切聯系,在他著名的作品《全腦教養法》中,對腦科學的解析深入淺出,并結合了落地的教養方法,幫助了許多的家庭。

我們就一起走進這本書,看看神秘的大腦是如何工作的?

一、什么塑造了我們的大腦?

答案是:體驗。

大腦科學的研究表明,大腦的發展是一直在持續的,甚至到了老年,體驗也仍然在改變大腦的生理結構。每經歷一次體驗,神經元就會被激活(或者說開火).

大腦有上千億個神經元,每一個都與其他上萬個神經元相聯結。哪些特定的回路被激活,決定了我們的心理活動有怎樣的特質,這包括從感知形象和聲音到更抽象的思維和推理等多個方面。 當神經元一起被激活,就能開拓出相互間新的聯結。久而久之,神經元激活的結果就是大腦的重新布線?!?/p>

所以與父母在一起的每時每刻的體驗,都在塑造孩子的大腦。也就是說,陪伴就是在塑造大腦,特別是經常跟孩子一起討論經歷,孩子就會記得更加清楚。

但我們之前對教育的誤區就是, 以為把孩子送到給學?;蛘呓逃龣C構才是教育,而事實上,這些地方只是傳輸知識,真正重要的教育是與家人、同伴、老師之間的互動所提供的體驗。

盡管在最初我并不理解陪伴的真實意義,但還是決心回歸家庭陪伴孩子。而現實給我敲了一棒子,不是說在家就是陪伴。全職后的我產生了焦慮,依然是忙于滿足自己的需求,把陪伴孩子放在了次要位置,陪著的時候還經常在跟人回復信息, 陪著孩子游戲的時候也經常心不在焉,而孩子也可以感覺出來。這樣的陪伴提供的體驗一定是很糟糕的。

問題來了,家長不可能將自己所有的時間都用來陪伴孩子,究竟我們有多少時間來陪伴孩子?

2019中國親子質量研究報告出爐,親子陪伴時間每天為3.2小時,我們來看看這個數據的真實性。

根據大多數上班族的情況,陪伴時間多半是下班后,晚餐時間、晚上還有周末。 如果工作日6點能到家,孩子9點睡覺,也就每天3小時。周末的話,可以從早上9點至晚上9點,估算有一半時間我們可以跟孩子在一起,周末每天6小時。

這所有時間加起來27小時,平均到七天,差不多是3.8小時,跟調查相類似。

但我們看到,這是個理想情況,我們實際陪伴孩子的時間還要少。

以我們家為例,最有效的時間,晚飯時間半小時對話聊天,加上睡前游戲和睡前閱讀,加起來是大概40多分鐘,之前還有堅持每天特別時光半小時左右。每天1個半小時幾乎是我的極限,即便是在全職之后,這個情況并沒有太多改善,其他時間都是在陪著寫作業。到了周末,大部分是在接送培訓班的路上。

所以真的要珍惜跟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刻時光,每一次的討論或者擁抱,都通過經驗切實重塑了我們的大腦。在一次重要談話或者一段美好時光后,孩子的大腦就不同了。

二、先右腦,后左腦

”左腦熱愛并且渴望秩序, 是邏輯的、求實的、語言的和線性的。

而右腦是全面的、非語言的,它發送并接收面部表情、眼神、語氣語調等信號,使我們得以溝通?!?/p>

人類的左右腦是實際連接的,胼胝體纖維束沿著大腦中樞連接左腦和右腦,左右腦通過纖維束產生交流,從而使大腦作為一個整體運行。

當孩子發火的時候,為什么你說什么都不管用?

這時候我們完全被情緒所控制,被右腦所接管,我們會感覺淹沒在想象和身體的感覺之中,而這時左腦根本就沒聯通,壓根沒在線。如果我們用左腦跟他們講道理是完全行不通的,這是一種雙輸的做法。

無論孩子的感情在我們看來是多么荒謬,但對孩子來說這都是真實且重要的,所以我們也應該真誠而重視的回應。

安撫好右腦之后,才能聯結到左腦,開始整體運作。所以永遠是聯結第一,解決第二,先右腦,再左腦。

那怎么安撫呢?

書中分享了兩個方法:一、聆聽與關注,二、經歷分享。

其實傾聽是一個很重要的心理治療方法,美國的帕蒂·惠芙樂采用傾聽的方式給父母提供心理咨詢,長達40多年。而傾聽絕非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帕蒂對此有一系列的培訓課程,教父母正確應用這個方式。

我參加過一次目前國內唯一一位認證導師的傾聽工作坊,感覺確實不一樣,但當時不太理解,為什么隨著傾聽時長的加長,每個人在重新回到一段感受的時候,剛開始會自說自話的表達感受,而等情感的高潮過去后,對方就會開始自我總結分析起來。這是個很神奇的過程。

在了解了左右腦相互配合的這個過程后,突然理解了傾聽和訴說的這個療法的科學原理。

傾聽的一方是我們,引導對方訴說,先是讓對方說出自己的感受,釋放情緒,安撫右腦,而后聯結左腦理順細節并將經歷轉化為語言。

右腦處理情緒和親歷式記憶,左腦為情緒和記憶賦予意義。

這就是講故事(復述)的作用:整合左右腦來理解自己和所處的世界。

在傾聽他人分享經歷時候,我們要注意下面幾個原則,才能讓這個方法切實有效:

1、尊重、真誠

2、專注于對方的問題,不要因自己的的問題而分心

3、識別對方所談問題的癥結

4、幫助對方釋放情緒

5、通過贊賞、寬慰、鼓勵等方式,讓對方充分發揮自己的才智來解決問題。

在這里是對對方的充分信任,相信對方有智慧用自己的方法解決問題,即便對方還是孩子。

同時我們得擺正自己得心態,只要孩子在進行復述,其實已經在起效果了,我們不必在意孩子是否能馬上找到方法,堅持去做就對了。

三、喚起上層大腦

我們從左至右了解一下大腦,現在用另一個視角從下至上的來看看。

書中給出了一幅圖畫特別形象,可以把大腦看成一座兩層小樓,下層大腦包括腦干和邊緣區域,位于較低的部分,從脖子的上端到鼻梁的位置。上層大腦由大腦皮層己其各個部分組成,尤其是前額葉皮層。

”下層腦相對更為原始,負責人體基本功能,與生俱來的反應和沖動以及強烈的情緒。上層大腦進度程度更高,控制著一些重要的高級分析思維功能?!?/p>

下層大腦在孩子出生后就已經完工了,而上層大腦一直在施工,直至成年,甚至有些人成年后仍未完工。

所以,我們父母的目標就是幫助孩子建立并加固聯結上下兩部分大腦的虛擬階梯,從而解鎖上層的高級技能。

但是孩子們不能很好同時應用上下層大腦,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杏仁核。

”杏仁核是大腦底部邊緣系統的一部分,其作用是快速處理和表達情緒(尤其是憤怒和恐懼)。這一塊腦灰質是大腦的“看門狗”,對我們隨時可能受到的威脅保持警惕。 感受到危險時,她可以完全接管或者劫持上層大腦?!?/p>

突然想起《頭腦特工隊》的形象,大腦是有個控制臺的,每次憤怒情緒的時候,怒怒就想沖過來,搶奪控制臺的控制權。

而書中描述的也特別形象,當一個小朋友有情緒的時候,杏仁核在樓梯口就會設置一道障礙,還在樓梯上丟了很多球、溜冰鞋,這些障礙都來此過去的可怕經歷帶來的感受。我們父母要做的就是幫助她們清理障礙。

理解了這一點,其實最重要的是讓我們接納,孩子的大腦發育并不成熟,她們還沒有解鎖高級技能,讓我們不那么容易受到孩子的影響,更從容的對待”小怪獸“們。

四、神奇的記憶

記憶是個檔案柜? 或者是一臺復印機?

關于記憶,我感覺自己大多都是從影視劇當中得來的認知,比如黃渤主演的懸疑電影《記憶大師》,記憶就是放在巨大的檔案館里,回憶可以剪切,嫁接或者重新提取。

但現實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有好幾次,我都感到很震驚,一次是跟母親聊天,發現我們對同一件事情是完全不一樣的記憶,而同樣的,我跟女兒兩個人對同一件事情的回想也完全不一樣,我憤怒的認為她們故意扭曲事實。

那么,咱們來看看真正的記憶是什么?

”記憶就是過去影響現在的方式,本質就是聯想?!?/p>

記憶的運作方式是:一種體驗導致了一類神經元啟動,這類神經元就會和另一種體驗的神經元連接起來。

大腦,作為一個聯想機器,處理當下信息的方法,就是與過去的類似體驗相聯系(也就是連接類似的神經元)來影響我們對當下信息和感受的理解。

所以現在來看,其實我們自己的記憶也不是原版,更像是一部改寫過的小說。

這下我們知道記筆記的重要性了,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因為記性本來就不可靠啊。

而記憶還有兩種形式,外顯記憶和內隱記憶。

外顯記憶指在意識層面回想起來的過去的經驗。

內隱記憶以過去的經驗為基礎,使我們形成對世界運轉方式的期待,為我們建立某種特定的心理模式?!?/p>

通常我們所說的記憶指的是外顯記憶。

那為什么要了解內隱記憶呢,因為內隱記憶會讓我們不加思索的行動,但你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梢苑Q作潛意識。

如果內隱記憶是積極的,則對我們非常有利;如果是消極的,它就會像一顆地雷,一不小心踩到就會爆。所以,我們會看到,在有些情況下,孩子或者成人莫名奇怪地對某些情景反應激烈,就像按到了開關。

但幸運的是我們可以有辦法將內隱記憶外顯化,就可以將痛苦的體驗轉化為力量。

很多東西沒有寫出來或者說清晰表述出來前,就會像書中所說的,像一些漂浮在腦海里的碎片。

這些碎片怎么影響我們呢,就好比人身體類的自由基,它的特點就是不穩定,

碎片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沒有歸屬的碎片,就好比人身體類的自由基,所以會奪取別的結構上的電子,等于攻擊其他部位。所以記憶中的碎片,會給神經網絡中造成很多的不穩定。

而你把他們復述出來,就等于將它們跟其他的神經元穩定的結合起來了,所以就不會再出現擾亂你的情況了。

在我上過的鼓勵咨詢課堂(自我心理療愈的一門課)上,有許多課堂活動都是重新回到過去某個時刻,把當時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受再拿出來看看,再聊一聊,這些感受就會減弱很多,再多次回看之后,自己似乎對那些不幸的經歷就放下了。

了解了外顯和內隱記憶的模式,我們就可以通過這個方式進行自我治療。

當把意識之光照進過去的痛苦時刻,你就能自由的成為你想成為的那種父母。你將找到生命的意義,這也將有助于你的孩子找到他們生命的意義。

五、神秘的鏡像神經元

大腦本能地從社會環境中接收信號,再反過來影響個人的內在世界。每個人的大腦都是再與他人的持續互動中建構起來的。

書中說大腦是一個社會有機體,是為關系而生。那么除了前文提到的,我們通過經驗來塑造大腦,那么大腦之間又是如何相互理解的呢?

這不得不提到最近幾十年的一個重大發現--鏡像神經元。

我們經常會看見別人喝水,自己就感到口渴,這些現象都可以從鏡像神經元得到解釋。

鏡像神經元不單可以對動作和發音編碼,還很可能是共情的根源。

那么,鏡像神經元如何反射情緒狀態?

我們在看到運動會別人在投籃時候,我們的大腦中已經預演了好幾百次投射,我們并非簡單的”“鏡面反射”他人,而是“浸入”他們的內在狀態,所以我們能體會到行為背后的情緒。

他人的內心狀態,無論是悲傷還是喜悅,都直接影響了我們的心理狀態。這種現象叫'情緒感染.

如果我們認可鏡像神經元對共情的作用,那么人類的大腦似乎是天生為了社交而存在的。

從某種角度來說,似乎對群體有所影響,是我們的終極價值。

在看阿德勒心理學的相關著作——《被討厭的勇氣》時,里面就提到了人類共同體的說法,人際關系的終極目標就是”人類共同體的感覺“。

跟鏡像神經元的作用聯系起來,也就是我如果貢獻了價值給他人,鏡像神經元就會在腦海中體會給他人帶來的價值,并產生幸福感。

但,即便大腦天生具有與他人聯結的能力和使命,也并不意味著孩子天生就具備人際技巧。 就好比天生肌肉發達并不能保證你成為運動員。如果父母能夠向孩子表達牢固的、可預期的愛、積極回應他的需求,孩子就會建立積極的人際關系心理模式。

此外,書中還有一些發現:

有些人的主管共情和人際關系的神經通路中,神經元聯結天生就比大多人少。無力感受他人的痛苦,就跟學習障礙一樣,是一種心理缺陷。這是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而不是品性有問題.

這部分有刷新我的認知,就在前幾天,我還抱怨孩子為什么不能為家人做一些基本的貢獻,幫忙拿個小物件,就要喋喋不休。并認為這是她的道德品質問題。而在那個當下,我忽略了孩子是否能感受到母親的辛苦,孩子的共情能力有時候并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靠練習的。

六、覺知之輪

在心理學中,我們經常聽到本我,自我,超我。

可以從大腦科學的角度看是怎樣的:

”本源是心靈的內在部分,我們對內外事物的感知都來源于此。

它就是我們的前額葉皮層。代表了“執行大腦”的部分,這是我們做出重要決定的地方,也是我們能夠深入地與他人和自我聯結的地方。我們的意識駐扎于此?!?/p>

書中用一個車輪來表示內心,位于中心位置的是本源,并輻射至外圍。外圍代表了我們能注意到或意識到的任何事物。

前面我們了解到大腦其實分很多區域,每一塊都有他自己的聲音,我們真實的感受就是,好像有很多個你,每一個都是你,但又不是完全代表你,或者代表全部的你。

當一個人明白這一點,他可以變得更放松和接納。

對于有時候腦子里那些負面的小聲音,只要告訴他,謝謝你的建議,但是”去你的“。

這是當時在上教練課時,一個切實有效的方式,然后負面的聲音真的就沒那么影響我們了。

我們不必為了每一個小小的錯誤苛責自己,自己當下的感受只是更宏大的整體的一部分,不必壓抑自己,只需要將注意力整合,同時能看到其他面。當我們將注意力導向積極的方面,神經元就會產生新的連接,大腦的物理結構就會根據我們注意力的指向而切實發生改變。

怎么做能幫助孩子看到不同的自己呢?

書里有一些實操的辦法,比如學習對大腦進行審查,幫助孩子學習“審查”所有正在影響他們的感覺、意象、情緒和念頭。

審查感覺:身體的感受

審查意象:跳躍在腦海里的各種想象場景

審查情緒:準確描述自己的情緒,意識到自己有豐富的情緒,就像彩虹一樣

審查念頭:左腦有很多想法冒出來,但是不是每個念頭都必須相信,還可以自我對話,與這些念頭爭辯。

審查意義在于糾正自己的負面念頭,賦予新的意義。

審查像是給大腦做全身掃描,不同的感官其實就是對應大腦的部分,在做順序掃描的時候,一邊是做了診斷,一邊又加強了各部分的聯系。

經常聽到說,日省三身,但在自省的時候卻不直到省什么,如果沒有一些特別的主題時,思維會到處的游走,并不能很好的自省。

像正念冥想練習里的一樣,里面經常提到的是專注于你的呼吸,感受身體的感受,而此時腦中并不是空白的,會有無數的念頭來來去去,我們順其自然讓它們來去,讓自己變得平靜和放松。

書中說的自省,其實也有一些這樣的意味,審查感覺、意向、情緒和念頭,這些其實同時存在于腦海中,我們也不糾結于它,而是去看見它們,了解這些的來源,從而不受它們的影響,讓它們位我們所用。

記住,討論大腦,就是在發展大腦。

寫在最后

如果你還從來沒有接觸過腦科學,這本書一定會刷新你大部分的認知,原來大腦是這樣工作,這樣發展的。

而了解了這些,我們就可以更了解我們自己,更接納自己的成長過程,從而更好地整合自己的大腦。

我們將以以一種成熟、關愛和尊重的態度來與孩子互動,就能自由的成為我們想成為的那種父母。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怀孕巨大肚子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