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行業動態  

山東水資源需求現狀,水資源浪費現狀和水污染現狀是什么?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1-12-08 19:04:33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無可替代的基礎性自然資源和戰略性經濟資源。是否擁有量足質優的水資源、營造永續平衡的水環境,是影響一個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人口大省和經濟大省的山東,多年來水資源的短缺和水環境的惡化已成為制約全省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一大“瓶頸”。2003年12月26日,山東省人民政府印發了 《山東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提出要把解決水資源短缺、保護水生態環境作為生態省建設的首要任務,水資源優化配置被納入建設生態省的四個關鍵環節和十大重點工程。本文利用省統計局環境綜合統計數據和水利、環保、建設部門的相關歷史資料,著重對2000年以來山東水資源和水環境現狀及走勢作簡要分析,以期為推進生態省建設提供有益的信息支撐。

一、山東水資源總量的發展變化情況及主要特點

水資源總量是指一定區域內降水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產水量,包括地表徑流量和降水入滲補給量。從山東水資源發展變化情況分析,山東水資源具有總量不足,人均占有量少,地區分布不均,年際年內變化劇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聯系密切等特點。

首先,從水資源總量看,山東水資源嚴重短缺,人均占有量偏低。2003年是山東難得一遇的豐水年,全省水資源總量489.69億立方米,但僅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1%左右,全省人均水資源占有量537.9立方米/人,不到全國人均占有量的1/6,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根據瑞典著名水文學家法肯馬克提出的一個國家和地區的貧水定量標準,山東始終處于人均水資源量1000立方米的貧水區臨界值以內,從近4年情況看,基本屬于人均水資源小于500立方米的絕對貧水地區。

表1:2000至2003年山東水資源總量表
年 份 水資源總量(億立方米) 地表水資源量(億立方米) 地下水資源量(億立方米) 平均地下水資源模數(萬立方米/平方公里) 年平均降水量(毫米) 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立方米/人) 枯、豐年份
2000 252.09 163.89 142.25 10.62 607.3 282.0 偏枯水年
2001 238.81 170.42 128.50 9.60 600.7 264.8 偏枯水年
2002 98.14 52.02 75.13 5.61 420.2 108.3 枯 水 年
2003 489.69 349.29 140.40 18.30 936.3 537.9 豐 水 年
多年平均(1956-1999年) 305.82 222.90 153.52 11.40 676.5 _____ ________

其次,從時間分布看,全省年際間降水量、水資源量存在明顯豐、枯交替,易出現連續枯水時段,年內水資源分配具有明顯的季節性。比如1981-1983年、1986-1989年都是連年干旱,1998年至2003年春,全省持續干旱少雨。從《2000至2003年山東水資源總量表(表1)》可以看出:受降水量變化等因素影響,前兩年都是偏枯水年,年均降水量剛過600毫米,比多年平均偏少10%以上,水資源總量在230至250多億立方米;2002年為枯水年,年均降水量比多年平均偏少近40%,是50多年來降水量最少的年份之一,水資源總量不足100億立方米;而2003年降水量多達936.3毫米,是1961年以來的第二個多雨年,屬多年少有的豐水年,水資源總量是上年的5倍,比多年平均(1956-1999年)305.82億立方米還多60.12%。另外,全年降水量約有2/3至3/4集中在汛期(6至9月),特別是7、8月份,甚至主要集中在一、兩次特大暴雨之中。

第三,從區域分布看,山東多年平均降水量從魯東南沿海的850毫米遞減到魯西北內陸的550毫米,年徑流的地區變化更為突出。多年平均徑流深東南沿海高值區為260-300毫米,魯西北平原和湖西平原低值區只有30-60毫米。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存在密切的相互轉化和相互補給的關系。地表水資源量通常用河流、湖泊、水庫等地表水體的動態水量即天然河川徑流量來表示。山東近4年的年均地表水資源量只有183.9億立方米,比多年平均值偏少17.5%,除2003年外均遠遠低于多年平均值。地下水資源量主要指與大氣降水和地表水體有直接補排關系的礦化度小于2克/升的淺層淡水資源量。近4年全省平均地下水資源量為148.3億立方米,近4年平均地下水資源模數為11.03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分別比多年平均值偏少2.8%和3.2%。

第四,不論是當地水資源量還是客水資源量,近4年明顯少于多年平均值。山東分屬黃河流域、淮河流域和海河流域3個一級區,下轄黃河流域的黃汶區、淮河流域的沂沭泗河區和山東半島沿海諸河區、海河流域的徒駭馬頰河區4個二級區及12個三級區。從當地水資源量看,近4年平均降水量641.1毫米,平均水資源總量為269.68億立方米,分別比多年平均值偏少5.2%和11.8%。從客水資源看,目前,黃河水仍是我省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資源,多年進入我省水量(黃河高村站1951-2001年資料)376.1億立方米,按國務院辦公廳批復的黃河分水方案,一般來水年份我省可引用黃河水70億立方米。但2001至2003年,全省實際引黃供水量分別只有52億、61億和51億立方米。

二、“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供給、使用和消耗的新變化

水資源的生成、供給、使用、消耗和回用等各個環節構成了水體自然循環和社會循環的并行過程。我們從水資源的消費環節出發,通過供水、用水、耗水等三組數據來看“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開發利用的新變化。

首先,總供水量呈下降趨勢。供水總量主要指各種水源工程為用戶提供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供水量。從《“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供給表(表2)》看,全省總供水量呈下降趨勢,其中:當地地表水供水量、地下水供水量和其他水源供水(主要是污水處理回用量)的絕對值都是逐年降低的,跨流域的引黃供水量也基本呈下降趨勢。黃河水一直是全省沿黃各市的主要供水水源。

表2:“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供給表
年份 總供水量(億立方米) 當地地表水供水量(億立方米) 當地地表水供水量占% 引黃供水量(億立方米) 引黃供水量占% 地下水供水量(億立方米) 地下水供水量占% 其他水源(污水處理回用等)供水量(億立方米) 其他水源(污水處理回用等)供水量占%
2001 252.72 63.42 25.10 52.17 20.64 133.71 52.91 2.30 0.91
2002 252.39 56.19 22.27 61.47 24.35 132.96 52.68 1.77 0.70
2003 219.35 52.98 24.15 51.14 23.31 113.95 51.95 1.28 0.59

表3:“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使用表
年份 總用水量(億立方米) 農業用水量(億立方米) 農業用水量占% 工業用水量(億立方米) 工業用水量占% 生活用水量(億立方米) 生活用水量占% 生態用水量(億立方米) 生態用水量占%
2001 252.72 182.91 72.38 41.91 16.58 27.90 11.04 ____ ____
2002 252.39 188.27 74.59 36.59 14.50 27.53 10.91 ____ ____
2003 219.35 162.54 74.10 31.62 14.42 23.81 10.86 1.38 0.62

其次,用水總量下降,用水結構趨向合理,用水效率有所提高。用水總量,是指分配給用戶的包括輸水損失在內的毛用水量(與供水總量是同一個指標的不同概念表述),按用戶特性分為生產、生活和生態用水三大類。從《“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使用表(表3)》看:三年農業用水量均超過70%,其中農田灌溉用水比例有所下降,而林牧漁用水絕對量和所占比例均逐年提高,2003年因降水量大,農業用水總量出現負增長;工業用水量逐年減少,所占比例也逐年降低;從2003年新建的生態用水量統計數據看,全省生態用水1.38億立方米,僅占0.62%。

三年來全省萬元GDP用水量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逐年減少,前者2003年已達到《綱要》提出的2005年低于210立方米的目標,后者2002年已達到《綱要》提出的2005年下降到80立方米的目標。年人均用水量和年人均生活用水量也在逐年減少。
表4:“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消耗表
年份 總耗水量(億立方米) 綜合耗水率(%) 農田灌溉耗水量(億立方米) 農田灌溉耗水率(%) 林牧漁耗水量(億立方米) 林牧漁耗水率(%) 工業耗水量(億立方米) 工業耗水率(%) 農村生活耗水量(億立方米) 農村生活耗水率(%) 城鎮生活耗水量(億立方米) 城鎮生活耗水率(%) 生態環境耗水量(億立方米) 生態環境耗水率(%)
2001 157.17 62.19 113.81 68.00 7.05 45.00 17.91 42.73 14.36 86.00 4.04 36.00 ____ ____
2002 172.23 68.24 127.13 74.00 11.45 66.00 16.57 45.29 13.03 77.00 4.05 38.00 ____ ____
2003 149.74 68.27 104.18 72.92 13.93 70.82 14.92 47.19 9.80 82.63 3.92 46.89 0.94 68.12

第三,總耗水量減少,但綜合耗水率升高。耗水量是指毛用水量在輸水、用水過程中,通過蒸騰蒸發、土壤吸收、產品帶走、居民和牲畜飲用等多種途徑消耗掉而不能回歸到地表水體或地下含水層的水量。從《“十五”以來山東水資源消耗表(表4)》看,耗水絕對量在減少,但綜合耗水率(即耗水量占用水量的比例)卻有所提高,特別是林牧漁業、工業及城鎮生活領域的耗水率提高更明顯。耗水率高將直接影響到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水資源消耗是今后需重點研究解決的問題。

三、山東水生態環境質量雖有好轉但仍令人堪憂

多年來,山東水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但由于對水資源過度和不合理地開發利用,使水生態環境受到嚴重破壞,水環境狀況趨于惡化,對工農業生產和人民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近年來,各級各部門加大了保護水環境工作力度,狠抓水污染治理,全省水體質量有所好轉,但水生態環境總體狀況仍令人堪憂。

表現之一:河水斷流現象頻發,河流、湖泊、水庫水質污染嚴重,富營養化明顯。據1980至2002年監測資料,因水資源高強度開發利用和降水量減少,全省河流除沂沭河外均發生了嚴重斷流現象,個別年份全年斷流。全省大部分河流水質為劣V類,主要污染源來自城市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放,主要超標污染參數為高錳酸鹽指數、氨氮、化學需氧量和溶解氧量等。從《“十五”以來山東河流水質表(表5)》可見,盡管I類、II類水質河長比例有所增加,V類水質河長比例明顯減少,但2/3以上河長為劣V類水質,且劣V類水質河長比例逐年增加。2003年,水質超過III類的超標河長比例達90.5%。從《“十五”以來山東湖泊水質表(表6)》看,全年期監測評價大明湖一直是劣V類,南四湖水質也未見明顯好轉,南四湖和大明湖水質均呈富營養狀態。從《“十五”以來山東水庫水質表(表7)》看,全省大中型水庫全年期水質狀況不容樂觀,III類和IV類水質水庫比重增加,在2003年評價的30座水庫中,只有7座為中營養,其他23座都為富營養。

表5:“十五”以來山東河流水質表
年份 監測河段(個) 總代表河長(公里) I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II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III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IV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V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劣V類水質代表河長占% III類以上超標水質代表河長占%
2001 70 4855.4 0.00 3.40 1.30 18.80 10.40 66.10 95.30
2002 66 4389.4 0.00 3.08 9.05 12.67 8.17 67.03 87.87
2003 70 4855.4 0.49 4.92 4.10 12.84 5.80 71.85 90.50

表6:“十五”以來山東湖泊水質表
年份 南四湖 大明湖
微山湖 南陽湖 昭陽湖
二級湖閘上 昭陽湖
二級湖閘下
2001 V類 劣V類 劣V類 IV類 劣V類
2002 劣V類 劣V類 劣V類 III類 劣V類
2003 劣V類 劣V類 IV類 V類 劣V類

表7:“十五”以來山東水庫水質表
年份 評價大中型水庫(座) I類水質水庫(座) II類水質水庫(座) II類水質水庫占% III類水質水庫(座) III類水質水庫占% IV類水質水庫(座) IV類水質水庫占% V類水質水庫(座) V類水質水庫占% 劣V類水質水庫(座) 劣V類水質水庫占%
2001 30 0 3 10.0 13 43.3 11 36.7 3 10 0 0.0
2002 30 0 2 6.7 12 40.0 10 33.3 3 10 3 10.0
2003 30 0 1 3.3 15 50.0 13 43.3 0 0 1 3.3

表現之二:地下水超采嚴重,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沿海地區海咸水入侵,水環境災害頻發。經分析計算,1975年以來全省累計超采地下水100億立方米,其中平原區超采69億立方米、山丘區超采31億立方米。因大量超采地下水:一是造成地下水超采漏斗區面積擴大,平原區地下水位下降。1979年全省地下水超采漏斗面積僅2831平方公里,2002年末達27586.8平方公里,占全省平原淡水區面積的40%,因2003年為豐水年,超采地下水現象得以緩解,漏斗區面積才減少為13408.3平方公里。除2003年外,平原區地下水位基本呈下降趨勢,這樣原有機井大批報廢,損失巨大,新打機井變深,單井出水量變小,效益降低。二是導致了嚴重的海咸水入侵。據有關部門普查,膠東沿海有19個縣(市、區)海咸水入侵面積達1006平方公里。這不僅使淡水資源減少,也造成工農業生產供水和人畜飲水 困難。三是產生地面沉降、房屋裂縫、道路毀壞、河堤開裂以及水質污染等嚴重水環境災害發生。
表現之三:水體污染嚴重,防治污染、凈化水質方面的投入負擔加重。諸如農藥、化肥的大量施用,工業和生活污廢水、廢料、垃圾等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河道或就地處置,以及水產養殖等生產活動都是造成水體污染的直接原因?!?000至2003年山東廢水排放表(表8)》顯示,近4年廢水排放總量雖然都在25億噸以內,但除2002年略有下降,基本呈增加趨勢。4年來生活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多,2003年工業廢水排放量為4年最高值,廢水中主要污染物為化學需氧量(COD)和氨氮等,這些廢水大多直接排入河道,造成水體污染日趨嚴重。同時我們也看到,各級加大了污染防治力度,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逐年提高,工業廢水治理項目完成投資額增加。特別是造紙及紙制品業的廢水排放量減少,其占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比例也逐年下降。但要完成《山東省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確定的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如在2003年基礎上,化學需氧量排放需削減5.51萬噸,削減率6.6%,任務十分艱巨。

表8:2000至2003年山東廢水排放表
年份 廢水排放總量(億噸) 生活污水排放量(億噸) 生活污水排放量占% 工業廢水排放量(億噸) 工業廢水排放量占% 造紙及紙制品工業廢水排放量(億噸) 造紙及紙制品工業廢水排放量占工業廢水排放總量的%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量(億噸) 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 工業廢水治理項目本年完成投資額(億元)
2000 22.9 11.87 51.8 11.03 48.2 4.16 38.2 10.3 93.13 11.96
2001 23.5 12.00 51.0 11.50 49.0 3.90 33.4 10.8 93.96 10.79
2002 23.1 12.40 53.8 10.70 46.2 3.30 30.8 10.3 96.37 15.70
2003 24.6 13.00 52.8 11.60 47.2 3.30 30.1 11.3 97.12 16.10

四、抓住建設生態省的政策契機,搭建永續平衡的水資源保障體系

當前,山東建設生態省工程已全面啟動,這就要求摒棄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的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摒棄竭澤而漁的經濟增長方式,改變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被動局面,主動探索適合省情的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之路。面對我省水資源緊缺、水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立足于實現生態省建設目標任務,我們必須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調整思路,創新機制,堅持開源節流并重、開發保護并舉的方針,有效增加投入,攜手共建一個永續平衡的水資源保障體系。

首先,要大力推行節約用水,建立節水型社會。落實《山東省節約用水辦法》,制定實施行業用水定額和節水標準,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實行超定額用水加價。政府加強領導,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監管,相關部門各司其職,盡快形成統一協調、健全完備的節水監督管理體系。特別要加快節水型社會法律法規體系建設,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水資源規劃、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用水統計、節水產品認證、取水許可和水價、水權流轉等項制度。在水資源短缺地區,發展節水型工業,采用節水型工藝,減少單耗。加大農業節水力度,逐步實現農業用水零增長或負增長。圍繞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從當地條件出發,搞好農業節水的分類指導, 改變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大力發展微、滴灌等現代灌溉技術,通過蓄水和保水設施建設,提高農田對自然降水的利用率。加快實施渠道防滲及管道輸水灌溉,大力發展耐旱、高效作物。沿黃地區要加快灌渠節水改造,全面啟動測水量水工程,5年內基本實現按方收費到鄉鎮,并努力創造條件,使計量收費工作向村戶延伸。在生活方面采用節水型用水器具,加強管理,減少跑冒滴漏。

其次,要調整優化產業結構,走節水減污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多年來山東工業產業結構層次比較低,高消耗、高污染的造紙、化工、釀造、建材、火力發電等行業比重大,污水產生量大。要徹底改變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模式,遵循循環經濟的理念,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把萬元增加值耗水量列入工業經濟考核的重要指標,建立健全獎懲評估體系。引進關鍵鏈接技術,通過水的梯級利用和廢水的循環利用,形成工業生態鏈網,建立循環經濟型企業。對現有工業污染源實施引導性標準和再提高工程,加大結構性污染治理力度,改善能源結構,推動企業升級換代。對新建項目,要嚴格執行環保法規、產業政策和發展規劃,嚴格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做到增產不增污、增產又減污。按照省政府要求,抓好關閉不能穩定達標排放的5萬噸以下草制漿造紙企業和5000噸及以下酒精生產企業,重點實施對造紙、印染、制革、化工、醫藥、電鍍等行業的污染控制。

第三,實現水資源優質優用、科學合理調配,保持水資源的動態平衡。要遵循加強集儲空中水、充分引用客水、積極利用地表水、嚴格開采地下水、強制使用中水、擴大生態用水的原則,保持全省水資源總體動態平衡和總量需求供應。重點城市要建立常規供水、應急供水和戰略儲備供水三套系統。形成污水處理、中水回用及相關節水產業配套的產業鏈,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實現廢水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確?!毒V要》提出的“十五”末實現城市污水處理率提高到45%,污水處理回用率達到20%以上的目標。在水資源短缺、城鄉爭水矛盾突出的地區,可嘗試將城市污水處理達標后回用于農業灌溉,將原用于灌溉的水供給城市。將清潔的冷卻水循環使用于工業用水,將城市污水回用于公用設施和住宅沖洗廁所、澆灌綠地、景觀用水、澆灑道路等,既減少天然水體取水量,又消除城市對水環境的污染,最終實現城市污水的零排放。在膠東半島等近海缺水地區,建設低成本海水淡化和電廠海水冷卻項目。在缺水地區建設雨水收集系統,如在城市住宅小區或適當地方貯積雨水,用于澆灑綠地、道路、水景以及下滲補充地下水,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水資源危機。今后應新開工建設一批山丘區供水水庫和平原水庫,新建續建地下水庫。當然,在必要時還可開展遠距離調水,實現水資源在區域間的動態平衡。

第四,要加強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確保水體清潔。突出抓好省轄淮河、海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和《南水北調東線工程山東段水污染防治規劃》的落實。實施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流域生態恢復與保護并重的策略,全面推進流域內經濟結構調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清潔生產等各項工作。同時通過綠化涵養水源,提高自然凈化能力。

第五,加快水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創新水資源管理模式。近年來,各地逐步探索建立了集城鄉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處理與回用、防洪等管理職能為一體的水務局。到2003年全省89個縣(市、區)成立了水務局或實行水務一體化管理,占縣(市、區)總數的64%。在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基礎作用的同時,強化政府在水資源建設方面的綜合協調能力,做到責任、措施和投入“三到位”,切實解決地方保護、部門職能交叉造成的政出多門、責任不落實、執法不統一等問題,實現由“多龍管水”、以人治為主,向“一龍管水”、法制化管理轉變,為社會提供優質服務。

第六,發展水生態文化,全面提升公眾的水環境意識。發揮新聞傳媒的影響力和科教機構的承載發展力,建立傳播循環經濟、生態環保、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的渠道與機制。在構建水生態文化進程中,確立互利型思維方式,尋求一種適于人類與自然共同持續發展的價值觀念體系。

第七,建立經濟與資源環境一體化核算體系,研究探索如何科學準確地將水資源納入綠色GDP核算。為反映經濟發展過程中資源與環境成本,研究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國民經濟的發展能不斷地對生態環境與資源進行必要補償,引導人們從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逐步轉到注重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協調發展上來。當前要充分發揮政府綜合統計與部門統計的互補優勢,建立水資源和水環境統計的協調機制和信息共享平臺。

(山東省統計信息網)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怀孕巨大肚子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