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環保分類 > 環境監測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2)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2-12-11 21:10:02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篇二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政策分析》

摘 要: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當前,要以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為抓手,重點發展綠色經濟、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生機。在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種類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建設生態文明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強調先進的工業文明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們在享有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成果。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選擇生態文明道路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已成為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分析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制定了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了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方面,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一系列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廣泛展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環評、環境監測和執法監察的力度加大,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工作積極推進,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

在工業生產方面,堅持節能減排不動搖,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清潔生產,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支持重點節能工程等項目,加強工業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實行限期達標排放措施,強制淘汰技術落后和污染嚴重的生產裝置。

在能源開發和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節約能源的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污染控制的綜合管理體制,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強節能減排監督檢查,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但是,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和以后,還將長期面臨一些重大挑戰。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壓力巨大,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道德素質亟待提高;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資源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導致各類自然資產損失與自然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財產的直接經濟損失日益增大,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分析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現實的目標。要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呢?建設生態文明,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滲透到物質、制度、思想等諸多層面,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加強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是一項關系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關系民族振興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觀念,使之廣泛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以及每一個家庭和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共同關心并積極參與這項事業。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法制保證。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憑道德約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證。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的法律法規,但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環境管理制度不適應需要,一些環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據,環境法律配套滯后,缺少專門約束政府行為的環境法律,地方保護干擾正常執法現象普遍,環境民事賠償尚無法律依據,弱勢群體受到環境損害后得不到必要補償等。因此,針對現有問題,加強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環境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探索性課題,在系統界定、指標取舍等方面存在著許多技術和實踐上的困難,現有指標體系的形成主要考慮了系統性要求,同時也兼顧了指標數據的可得性。因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不斷修正現有指標體系,同時,進一步提高某些指標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將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務。

黨的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p>

參考文獻:

[1]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求是,2012,10

[2]陳洪波潘家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9

[3]魯長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中面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J].中共湖北省委黨校,2010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篇一

《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摘要:中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有著很強的理論依據,它是解決我國經濟高速增長過程的中諸多問題,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內在需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迫切需要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生態文明,能夠加快可持續發展的步伐,建設生態文明,有利于將生態理念滲入到經濟社會發展和管理的各個方面,推動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和諧共生。從而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生態文明 環境保護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062.2

一、生態文明的提出及內涵:

近年來中國的人口、生態環境、自然資源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日益突出,諸如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資源缺乏等問題日益浮現在人們面前,這些問題的出現不僅與其歷史必然性有關,而且跟人類在社會建設中只追求發展,忽視生態平衡及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有關。

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新要求提出來,這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是科學發展、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一次升華。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進一步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到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并列的戰略高度,作為建設中國特色偉大事業總體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這標志著生態文明建設在中國特色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態,它以尊重和維護自然為前提,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建立可持續的生產發展方式為內涵,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涵蓋了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環境文明的文明體系。它要求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強調在經濟發展中,在開發利用自然的同時,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尊重和保護自然,盡最大可能積極主動地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將發展的力度、速度和資源利用的效率結合起來,使現代經濟社會發展建立在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實現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共生、持續發展。

二、生態文明建設面臨的壓力與挑戰:

(一)資源能源短缺與利用效率不高

在資源能源方面,我國能源儲備總量位于世界前列,但人均能源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且遠不及世界平均水平。我國人均耕地、淡水、森林,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32%、27.4%和12.8%,人均煤炭、石油、天然氣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69%、6.2%和6.7%。改革開放30年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能源效率大大提高,但當前我國能源效率仍處于世界平均水平以下,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2012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量36.2億噸標煤,消耗全世界20%的能源,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美國的3.3倍,日本的7倍,同時高于巴西、墨西哥等發展中國家。我國的水電、核電、風電等清潔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比例遠低于國際平均水平。目前中國經濟增長還主要依賴固定資產投資和擴張,電力、鋼鐵、水泥等重工業投資規模較大,產品增加較快,同時產生大量的污染物,造成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對環境的壓力繼續加大,也會超越自然環境的承受能力,影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生態環境破壞與污染

在生態環境方面,近年來隨著我國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而且對自然資源的開發強度也不斷加大,目前我國經濟增長方式主要為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技術水平和管理水平比較落后。因此由工業污染,汽車尾氣,建筑裝卸物,城市揚塵,生活垃圾等產生的污染物越來越多,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破壞,而且已經嚴重影響了人們的身體健康和正常生活,嚴重制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于我國在污染物的處理和管理方面的技術相對落后,而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需要一定的時間和過程,因而傳統污染型工業快速發展的勢頭在短期內還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轉變。因此,一些傳統意義上污染較重的行業例如:電力、鋼鐵、建材、造紙、化工等污染型行業產生的污染物依然存在增長的空間,而且將保持相對平穩的增長態勢,將對我國生態環境造成進一步的破壞,不利于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任務

(一)在法制上完善生態環境保護體系

積極推進法制環保建設,出臺土質污染、大氣污染、水污染防治條例,進一步健全環保行政責任追究體系,加強在環境法實施方面的努力,將環境執法和環境立法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將環境執法作為環境法制建設的重點,加強環境法的宣傳教育和人員培訓,提高全社會特別是政府官員和管理人員的環保法制觀念,強化國家環境監督管理體制的建設,使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有了可以遵從的、具有強制效力的法律保護,將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提到法律的高度,讓法律成為始終貫徹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的強有力保障。

(二)優化產業結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對產業的生產發展方式進行優化和轉型,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方式。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要求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環境污染,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為核心,努力實現產業生態化,加快推進清潔生產,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發揮科學技術作用,集中力量研究開發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的關鍵技術,努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相關科技,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淘汰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工藝、技術和設備,降低產業的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大力發展生態環境技術研究,為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提供技術支持。

(三)政府相關體制的建立與改革

政府應加大環保投入,對生態文明基礎設施加大建設力度,逐步完善對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的建設,減少污染物排放。對高污染高排放的資源型企業在宏觀管理和環保制度管理方面下大力氣,從宏觀上規劃新型環保產業發展戰略,嚴格控制高污染、高排放的資源型企業,確保其按規定進行排放污染物。在重點區域實施區域限批制度,對重點區域若出現嚴重環保違規的事件禁止其審批新建項目。通過區域限批可以很快取得治理效果,同時這也是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措施。政府應該把污染減排生態環境質量考核納入領導干部政績考核,用政績觀來引導各級政府推動環境污染治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加強對公眾在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宣傳教育

政府、機關、企業單位、媒體等要共同配合與努力,建立完善的環保教育機制,使公眾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生態價值觀和道德觀,在人們的心中樹立牢固的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行為。廣泛開展對公眾在生態文明與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宣傳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相關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營造全民關心、支持、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大力培養全民生態道德意識,不斷強化全民生態文明觀念,提高人們生態道德修養,營造培育全民生態環境道德意識的社會氛圍。通過全民參與、共同行動,把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落實到社會的每一個成員身上,落實到人們息息相關的生活中,對建設生態文明與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形勢與政策有關生態文明建設的論文篇二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政策分析》

摘 要: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當前,要以環境保護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以生態文明示范區建設為抓手,重點發展綠色經濟、完善體制機制,抓好節能減排,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恢復重要生態系統生機。在生態文明建設試點基礎上,盡快建立和完善具有指導性、可操作性、可比性、動態性和創新性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

一、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是指“以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和諧共生、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人類在勞動過程中,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等方面成果的總和。也就是說,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的一種形式。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經歷了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三種類型。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建設生態文明不是否定工業文明,而是強調先進的工業文明必須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使人們在享有現代物質文明成果的同時,又能保持和享有良好的生態文明成果。

生態文明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根據以未來人類的繼續發展為著眼點。生態文明的興起是人類價值觀念、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重大變革工業文明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也為人類發展帶來了巨大的生存和發展危機。選擇生態文明道路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逆轉的時代潮流,已成為21世紀中國發展戰略的必然選擇。

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形勢分析

我國生態文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逐漸制定了計劃生育、環境保護等基本國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出了要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我國人口增長過快的勢頭得到有效控制,資源保護和開發管理不斷加強,節能減排和環境保護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新成效。

在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方面,著力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一系列重大生態建設工程取得突破性進展,農村環境保護工作廣泛展開,環境保護能力建設進一步加強,環境保護政策法規體系不斷健全,環評、環境監測和執法監察的力度加大,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和國際合作工作積極推進,公眾環境意識不斷提高。

在工業生產方面,堅持節能減排不動搖,大力調整經濟結構,推進清潔生產,積極推動循環經濟發展,支持重點節能工程等項目,加強工業環境保護的執法力度,實行限期達標排放措施,強制淘汰技術落后和污染嚴重的生產裝置。

在能源開發和水資源保護與利用方面,制定和實施了一系列節約能源的法規和技術經濟政策,建立健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與水污染控制的綜合管理體制,啟動節能產品惠民工程,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加強節能減排監督檢查,深入開展節能減排全民行動。

但是,更需要我們關注的是,我國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初級階段和以后,還將長期面臨一些重大挑戰。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是人口壓力巨大,人口的科學文化素質、身體健康素質和道德素質亟待提高;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大了對資源能源的需求,資源能源短缺問題突出;環境污染形勢嚴峻,生態環境進一步惡化,生態安全受到嚴重威脅。這些問題導致各類自然資產損失與自然災害,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財產的直接經濟損失日益增大,制約著國民經濟的發展。

三、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分析

生態文明既是理想的境界,也是現實的目標。要怎樣建設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呢?建設生態文明,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要滲透到物質、制度、思想等諸多層面,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把節約資源作為基本國策,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低碳經濟,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切實保護好自然生態,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切實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節約發展、清潔發展、安全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

牢固樹立生態文明觀念。加強節約資源和環境保護,是我國現階段建設生態文明必須著力抓好的兩項戰略任務,是一項關系人民群眾福祉和根本利益、關系民族振興和國家長遠發展的龐大系統工程,需要在全黨全社會大力倡導生態文明觀念,使之廣泛深入人心,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和行動。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非政府組織以及每一個家庭和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共同關心并積極參與這項事業。

生態文明建設要有法制保證。在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僅憑道德約束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健全的法制保證。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環保的法律法規,但還存在著一些重要的立法空白,一些環境管理制度不適應需要,一些環境管理制度缺少法律依據,環境法律配套滯后,缺少專門約束政府行為的環境法律,地方保護干擾正常執法現象普遍,環境民事賠償尚無法律依據,弱勢群體受到環境損害后得不到必要補償等。因此,針對現有問題,加強環境戰略和政策研究、完善環境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加大執法力度、強化執法監督,是一項緊迫的任務。

構建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一項探索性課題,在系統界定、指標取舍等方面存在著許多技術和實踐上的困難,現有指標體系的形成主要考慮了系統性要求,同時也兼顧了指標數據的可得性。因此,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化,不斷修正現有指標體系,同時,進一步提高某些指標可操作性,以便真正客觀、準確、科學地評價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將是下一步的工作任務。

黨的報告指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p>

參考文獻:

[1]周生賢.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創新和實踐[J].求是,2012,10

[2]陳洪波潘家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進展[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12,09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怀孕巨大肚子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