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化工企業該如何實現綠色發展?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2-05-05 06:29:21

完善的環境治理機構是實施環保管理的重要保障。

堅持綠色化工企業的發展目標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化工企業必須增強綠色發展的意識,充分認識和理解綠色發展的真正意識和基本內涵,并積極進行落實。

作為企業,首先要積極學習國家關系化工企業節能減排和發展的基本政策法規,樹立正確的綠色環保和人文主義發展意識,將綠色發展和環保管理作為下一階段發展的重要目標,其次要加強技術革新,積極引入更多先進的節能減排設備,為綠色發展創造條件。

同時還要制定和完善相應的環保管理制度和體系,從多方面入手規范企業的綠色發展。

一級控制是要成立專門的環境保護委員會,主要負責貫徹落實國家對企業節能減排和綠色發展相關的政策法規,對于整體的環保管理工作進行管控,二級控制是基于委員會基礎上設立環保安全部,主要負責基本的企業宣傳工作以及環境治理和監測,三級控制在每一個基礎性企業單位中設有專門的環境保護人員,主要負責監督企業單位的環保實施情況,協同好企業單位的基本環保管理工作,并確保一些最新的環保政策法規能夠宣傳到位并落實好。

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意見的文件內容

一、發展原則和目標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我市推進產業結構升級、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重大舉措,是搶占經濟科技發展制高點、掌握發展主動權的迫切需要,是提速落實“314”總體部署的根本要求。近年來,我市順應全球產業和科技革命的歷史潮流,深度參與國際大分工,大力引進和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跨國龍頭企業齊聚重慶,新一代信息產業異軍突起,老工業基地煥發出勃勃生機。保持當前良好的發展勢頭,抓住當前的大好機遇,發揮老工業基地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綜合創新能力領先西部的優勢、新興產業開放發展先行一步的優勢,重慶完全可以在全球新興產業大調整、大重組、大轉移的戰略格局中乘勢而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笆濉逼陂g,我市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的原則是:“放眼全球、科學規劃,發揮優勢、重點突破,開放引進、無中生有,創新模式、跨越提升,龍頭帶動、集群發展”,打造新一代信息產業成為重要支柱產業,做大做強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三大優勢產業,培育新材料、生物、新能源三大先導產業,實施“2+10”產業鏈集群建設方案,建設筆記本電腦和離岸數據開發處理“2”個全球重要基地,培育通信設備、集成電路、軌道交通裝備、新能源汽車、環保裝備、風電裝備、光源設備、新材料、儀器儀表、生物醫藥“10”個“千百億級”產業集群。到2012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4000億元,占工業總產值比重超過25%。到2015年,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超過13000億元,占全市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0%左右,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20%以上,成為我市工業的主體和國民經濟的支柱。建成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基地和國內最大的離岸數據開發處理中心,通信設備、集成電路、軌道交通裝備等10個產業集群快速發展,建成國家重要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二、加快建設兩大全球性產業基地深度參與全球大分工,集中資源引進跨國龍頭企業,引導集聚相關配套產業,垂直整合產業體系。重點發展筆記本電腦及配套產業、離岸數據開發和處理,打造亞洲最大筆記本電腦研發生產基地和國內最大離岸數據開發處理中心。(一)亞洲最大筆記本電腦基地。按照整機帶動配套、引進帶動開發、研發總部和結算中心并舉的思路,建設“兩區十園七基地”,建成亞洲最大的筆記本電腦研發生產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10000億元。支持惠普、宏、華碩等跨國公司建設整機項目,在西永綜保區、兩路寸灘保稅港區空港功能區加快形成1億臺規模。支持10個重點園區引進知名配套企業,發展外圍設備、顯示器、打印機、平板電視、電子部件、精密模具等計算機配套及相關產業,加快建設鎂材、化學材料等七大原材料生產供應基地,實現70%—80%的零部件、材料配套。建設計算機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研發總部功能區,支持相關企業在渝設立全球研發及測試總部,促進企業與本地大學、科研機構合作。建好惠普亞太結算中心,積極推動宏等跨國公司在渝設立金融結算中心。(二)國內最大離岸數據開發處理中心。建設面向全球服務的云計算產業園,建成國內最大離岸數據外包處理中心,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500億元。建設“中國(重慶)國際離岸云計算特別管理區”,引導全球跨國公司、金融巨頭、證券服務商等大綜數據處理需求單位入駐,完善高標準廠房、高速大容量通信網絡及水、電、安保等配套體系,引進形成100萬臺服務器數據處理能力。發展以應用軟件為主的軟件產業集群,積極開拓軟件服務外包業務,建成國內重要的軟件產業基地。大力開展行業數據內容及處理服務。加快推進“三網融合”,促進資源共享。大力發展云計算,積極探索新的服務、運營模式。加快培育云安全系統等高性能信息安全產品,構建數據恢復、容災備份、托管服務等信息安全服務體系。三、做大做強10個重大產業集群根據新興產業發展的規律特點,大力推行產業鏈垂直整合模式,突出重點,分類推動,搶占先機,在10個產業集群分別建設成為國家重要的產業大集群。(一)通信設備產業集群。把握信息化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機遇,堅持技術創新與應用創新相結合,引進知名跨國集團,搭建新的產業平臺,完善研發及制造體系,率先確立競爭優勢,建設國內重要的通信設備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500億元。重點發展互聯網設備、無線通信設備、通信終端及周邊設備、智能處理設備及配套產業鏈,建設核心研發和檢測平臺。推動思科、廣達、英業達、中電科等企業,建設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監視器等互聯網設備生產基地。加快TD基帶芯片等核心技術的研發及產業化步伐,推動建設基站、中繼設備、傳輸設備、接收設備等研發生產基地。加快發展智能手機、MID、上網卡、一體機、機頂盒、掃描儀、傳真機等新型通信終端及周邊產品。突破物聯網核心技術,大力發展高頻RFID、感知聚合處理芯片、智能處理設備等物聯網專用設備。加強電子器件、電子元件、電子材料等專業化配套產業基地建設。依托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西部分院,建設國家級通信產品認證檢測平臺,完善產品測試和國際國內認證服務體系。(二)集成電路產業集群。加強開放合作,大力引進制造和封測企業,積極培育設計企業,完善芯片設計、制造、封裝測試產業鏈,推動建成國內重要的集成電路設計和制造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千方百計引進全球大集團建設12英寸先進制程芯片生產線,促進8英寸生產線盡快達到預計產能,加速6英寸模擬生產線量產步伐,實現部分關鍵專用材料的本地化配套。積極引進知名設計企業,積極促進本地芯片設計企業與國內外知名企業的合作,建立高端集成電路設計平臺,突破并掌握納米工藝集成電路設計技術,提升芯片的自主設計和開發能力。積極引進知名封測企業,力爭形成20億片以上封測能力,突破SOC、SIP級集成電路封測關鍵技術,基本實現封裝測試能力與設計制造能力相匹配。辦好重慶國際半導體學院和重慶大學集成電路設計學院,大力培育集成電路人才。(三)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發揮長安集團等的整車及集成技術優勢,加大新產品開發力度,以純電動汽車為主攻方向,以混合動力汽車為轉型過渡期的重點,建立新能源汽車推廣配套體系,擴大試點示范,建成國內純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主要的研發生產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大力推進微型增程式電動汽車、純電動微型轎車、公交客車及專用車的開發及產業化,力爭率先突破電動汽車關鍵技術。積極發展中度、重度和插電式混合動力型轎車,推進柴電、氣電混合動力客車產業化,爭取具有自動起停功能的微混系統成為乘用車標準配置。跟蹤、培育燃料電池汽車、氫動力電池汽車和太陽能電動汽車。立足整車需求,突破動力電池、電機、電控等關鍵技術,本地化生產動力電池組,建成國內主要的驅動電機生產基地和電控專用部件生產基地。加強長安國家企業技術中心、混合動力乘用車國家工程實驗室建設,發揮汽車工程研究院、車輛檢測研究院等科技支撐作用,完善新能源汽車研發設計、中試及檢測平臺。(四)環保裝備產業集群。大力培育環保工程總承包及設備成套能力,建設國內重要的環保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重點發展水污染防治、空氣污染防治、固體廢棄物處理等關鍵技術及成套設備,突破一批產業關鍵技術,做大垃圾焚燒發電、煙氣脫硫脫硝、污水處理等成套裝備,加快開發CO2回收及利用、污泥處理、工業廢水處理、湖泊清淤等大型成套裝備。支持在垃圾焚燒發電、煙氣脫硫脫硝、污水處理、電子廢棄物處理等重點領域,構建總承包企業牽引、設計服務及裝備制造企業參與,集工程承包、技術及設備集成、專用及通用設備制造、環保服務為一體的產業聯盟。在現有市級“排污權交易市場”基礎上,爭取建立全國性或區域性“排污權交易市場”。爭取國家布局碳排放交易市場。(五)軌道交通裝備產業集群。抓住全國軌道交通建設巨大的市場機遇,構建整車和關鍵零部件垂直整合體系,提高系統集成能力,打造全國重要的軌道交通裝備制造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200億元。加強與中國北車集團的深入合作,重點發展輕軌、地鐵、城際列車、高速列車以及轉向架、電力牽引、制動等關鍵零部件制造。發揮機電控股、重鋼、四聯等本地企業優勢,大力發展自動售檢票、綜合監控、通訊與信號、軌道梁、道岔、安全門與屏蔽門、站場、供配電、暖通與給排水、軌道施工工程裝備等系統配套裝備產業集群。建設國家級單軌交通車輛工程實驗室和單軌交通工程研究中心,積極開發轉向架、電力牽引、制動系統等關鍵零部件以及運營保障裝備等關鍵技術。建立基于重慶的供應鏈體系,培育工程總承包能力。(六)生物醫藥產業集群。充分激發科研院校和企業的創新活力,完善產業技術支撐體系,突出生物醫學工程、創新藥物兩大重點,加快建設國家生物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大力發展超聲醫療、數字醫用設備、生物醫用材料與人工組織器官等核心技術和系列產品,其中超聲醫療重點發展多品種超聲治療和診斷設備及遠程醫療系統;數字醫用設備重點發展膠囊內窺鏡、X射線機、手術動力裝置、血液透析濾過機等醫療器械;生物醫用材料領域重點發展生物芯片、膠體金試紙、組織工程材料、干細胞產品、人造皮膚、人造血液、人工血管及支架、藥物緩釋系統等。加快創新藥物開發,引導GMP、cGMP標準生產線建設,推動化學藥大品種高難度藥物中間體、原料藥和制劑規?;轮?;推進中藥現代化,完善特色中藥產業鏈,推廣道地中藥材GAP種植,做大中藥單品種規模,開發一批療效確切的中藥新產品;支持胃病疫苗、乙肝疫苗、抗艾多肽等創新藥物研發產業化,積極引進著名生物制藥企業,形成以疫苗和多肽藥物為特色的生物制藥產業集群。(七)新材料產業集群。著眼輕量化、高強韌、結構功能一體化和智能化、模塊化、材料元器件一體化兩大發展趨勢,加快培育新材料產業集群,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500億元。重點發展高性能輕合金材料、化工新材料、玻纖材料、特種功能材料等優勢領域。大力發展鋁、鎂合金材料及制品,發揮西南鋁業集團等企業帶動作用,推動高性能輕合金材料在汽摩、軌道交通、航空航天、包裝印刷等領域的大規模應用。積極發展天然氣化工材料,突破天然氣催化部分氧化制合成氣關鍵技術,通過引進和消化創新,形成MDI延伸產品聚氨酯、聚氨酯組合材料、聚甲醛以及聚碳酸酯等產業鏈,加快培育丙烯腈丁苯樹脂合金、高吸水性樹脂、特種環氧樹脂等新增長點。大力發展飼料級蛋氨酸、醫藥食品級甘氨酸、電子化學品等高分子材料和精細化學品。延伸玻纖材料產業鏈。培育高環境適應性特種合金、傳感器敏感材料、金屬復合電子功能材料、微電子材料、超導材料等。(八)風電裝備產業集群。增強龍頭企業帶動整合能力,強化關鍵技術及產品領先優勢,建設我國重要的風電裝備產業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200億元。支持海裝風電裝備積極搶占風電市場,加快形成3MW—5MW海洋型風電裝備和500萬KW整機制造能力。積極引進國際知名企業來渝建設整機制造基地,力爭形成數百萬KW整機能力。強化重齒、通用等企業配套能力,加快齒輪箱、軸承、電機、葉片、變速箱、電機和控制系統等關鍵零部件的研發及生產,力爭風電增速齒輪箱產能超過7000臺,風電軸承產能超過3萬臺套。依托海裝整機研發平臺、望江柔性傳動設計驗算平臺、重慶大學等科研力量,發揮骨干企業科研資源優勢,大力引進國際知名企業建設研發中心,爭取建設國家級風電工程中心、工程實驗室。(九)光源設備產業集群。重點發展光伏和LED兩大具有潛在優勢的領域,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300億元。構建硅材料、硅錠和硅片、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光伏系統產業鏈,建成我國重要的光伏產品研發生產基地。強化硅產業在國內的領軍地位,提升發展太陽能級硅、太陽能電池片,形成萬噸太陽能電池硅片產能。積極引進國內外優勢企業,大力發展超薄晶體硅太陽能電池、銅鎵硒太陽能薄膜電池、非晶硅薄膜太陽能電池、太陽能電池組件、太陽能發電機組等,力爭形成300萬KW太陽能電池和100萬KW太陽能發電機組產能。加快聚光光伏(CPV)發電技術產業化。發揮“十城萬盞”示范工程和億臺筆記本電腦本地化需求的牽引作用,完善LED綠色光源產業鏈,建設我國重要的LED研發生產基地。建設全球最大藍寶石襯底基地,突破LED外延及芯片制造、測試封裝瓶頸,加快發展大功率氮化鎵基藍、綠光外延片及芯片和銦鎵鋁磷紅、黃光外延片及芯片。做大LED背光源、LED顯示屏、大功率高亮度LED光源、汽車摩托車LED燈具等規模。(十)儀器儀表產業集群。發揮產業集群優勢,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建設國內規模最大、產品門類齊全、系統成套能力最強的綜合性智能儀器儀表研發生產基地,力爭2015年產值超過100億元。依托四聯等企業,大力發展工業自動化儀表及系統、科學儀器、各類測量儀表以及相關傳感器、元器件和材料,壯大網絡化高智能變送器、船用儀表、分析儀器、物位計、氣動/電動執行器、新型流量儀表和網絡化智能熱力表、電表、水表等產品規模。著力開發DCS集散控制系統、現場總線控制系統、基于混雜和非線性技術的新型控制系統等,提升智能儀器儀表集成應用及成套生產能力。積極建設國家儀表功能材料工程中心,創建國家智能儀表工程中心,創立國家智能儀表產學研戰略聯盟,突破新型傳感、新型人機界面、高可靠性、集成控制等關鍵技術。四、引導產業合理布局遵循“集群發展、垂直整合”的思路,優先引導布局“1+2+4+41”開發區,將兩江新區、西永微電園打造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核心集聚區,沿主城外環布局產業環形發展帶,在有條件和優勢的區域性中心和工業強區促進產業點狀發展,引導戰略性新興產業形成“雙核帶動、一環多點”的空間布局?!半p核”:兩江新區、西永微電園,力爭集聚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占全市比重達到75%以上。其中,兩江新區重點發展筆記本電腦、離岸數據開發處理、軌道裝備、新能源、新能源汽車、環保裝備、儀器儀表、生物醫藥、高技術服務業,建設成為國家信息產業基地重要集聚區、國家高技術服務產業基地和生物產業基地核心區,以及創新研發總部;西永微電園區重點發展筆記本電腦及核心部件研發制造基地、通信設備、高端集成電路、軟件及服務外包等國家級產業基地?!耙画h”:依托九龍坡高新技術開發區、南岸經濟技術開發區、西彭、江津、建橋、璧山、花溪、同興等特色工業園區,引導發展筆記本電腦零部件及關鍵材料、通信設備及部件、整車及汽車電子、高性能合金材料、軌道交通零部件、船舶及配套、數控機床、創新藥物、醫療器械、環保裝備、風電裝備及配套、LED等?!岸帱c”:以“專、精、特”為方向,依托萬州、涪陵、長壽、合川、永川、榮昌、萬盛、大足、綦江等特色工業園區,引導發展化工新材料、電腦材料、光源設備、通訊設備、特種船舶、生物制品、現代中藥、中獸藥、化學藥和節能環保裝備等。五、實施重大工程推動產業發展發揮重大工程推動作用,在科技創新、產業示范、龍頭帶動、招商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動力。(一)產業示范工程。結合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大需求,瞄準重點產業鏈集群的戰略發展方向,“十二五”期間滾動實施100項重大產業化示范工程,促進重大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產業聚集,培育新興產業群,優化提升產業結構。(二)創新基礎工程。圍繞“2+10”產業鏈集群,建設一批自主創新基礎平臺,完善以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中心、企業技術中心、公共創新服務設施為支撐的創新鏈,形成“布局合理、裝備先進、開放高效”的自主創新物質支撐體系。(三)科技專項工程。滾動實施12個重大科技開發專項,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突破一批核心關鍵技術,掌握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專利成果,力爭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專利授權量年均增長30%以上,為產業培育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撐。(四)龍頭企業工程。集中政策資源,實施“5213”行動計劃,即培育5個1000億級、2個500億級、10個100億級、30個50億級龍頭企業,“2+10”產業集群均有1—2個以上行業龍頭企業。(五)500強企業引進工程。啟動“2+10產業集群招商引業計劃”,大力引進世界及國內500強企業,力爭每個重點產業集群有國內外知名企業入駐和項目布局。六、保障措施(一)實施“2+10”產業集群建設方案。制訂落實“2+10”共12個產業集群建設方案,深化具體思路,明確創新能力建設、科技創新、產業化、龍頭企業培育、市場拓展、重大招商、人才培養等戰略任務,細化保障措施,明確牽頭部門,全力推進建設工作落到實處。(二)大力籌措產業發展資金。建立穩定的政府投入增長機制,籌措100億元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資金,采取財政扶持、稅收優惠、政府性融資等多種方式,支持重大招商、創新基礎能力建設、產業技術開發、產業化示范、投融資體系建設和人才培育引進等。結合實施平安重慶、健康重慶、暢通重慶等重大政府投資工程,加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政府采購力度。(三)落實扶持政策。集成國家和我市加計扣除、加速折舊、減計收入、所得稅減免、稅前提取投資風險準備金、房產稅減免、用地保障、人才隊伍建設等優惠政策,發布實施“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若干政策措施”,推動形成發展政策洼地。(四)強化金融大支撐。發揮科技風險投資引導資金的作用,形成超100億元的創業投資基金規模。壯大私募股權基金規模,力爭投資能力超過500億元。鼓勵和支持中小企業利用中小板、創業板市場上市融資,推動符合條件的大型企業到國內主板和海外上市。積極謀劃建立區域場外證券交易市場。創造條件支持企業發行債券。引導金融機構加大信貸資金支持力度,積極發展科技擔保、知識產權質押、租賃融資、產業鏈融資等新型融資模式。(五)加強體制創新與開放合作。強化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的統籌協調職能,加強日常組織、協調、督查、調度和推進工作,形成上下對口、部門協作、市區聯動的良性工作機制。對接國家部門,積極爭取支持,推進“三網融合”、電力、可再生能源配額、合同能源管理、資源性產品價格形成、生產者責任延伸、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軍民結合等領域的配套改革。積極拓展產業鏈垂直整合、“多頭內一頭外”加工貿易等新模式,更高層次利用全球創新及產業資源。支持企業設立研發機構、開展聯合研發、注冊商標、培育國際品牌、制定國際標準、申請國際專利。 重慶市人民政府二○一一年五月九日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怀孕巨大肚子的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