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所在的位置:首頁 > 市場行情  

急救!~建國60周年與水污染治理的文章

來源:環保設備     添加時間:2022-02-04 16:46:33

(一)中國水污染分布與水污染現狀 有人說,地球的顏色是綠色的,她孕育著生命,預示著人類的誕生和未來。我說,她是生命的搖籃,人類的母親,她把全部的愛無私地奉獻給人類的子子孫孫。她的確很大,幅員遼闊,但不是無邊無際;她的確很美,山青水秀,但不是青春永遠;她的確很富,資源廣博,但不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如今,地球生態環境已被人類活動嚴重破壞。尤其是水的污染更為突出。 水是地球上萬物的命脈所在,水滋潤萬物、哺育生命、創造文明。中國水資源的分布極其不均勻。中國的人均水資源占有量低于500立方米,遠遠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所需1000立方米的臨界值。北方許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廠停產或限產,損失的年產值達1200億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陸續出現水荒。目前全國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家缺水,其中嚴重缺水的有108個,缺水量約為1000萬噸/天左右。幾百萬人生活用水緊張。。。。。。 面對“滴水貴如油”的水資源,而人類對它的浪費和污染卻是令人痛心的:據統計,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達到4000億立方米,使5.5萬億立方米水體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徑流總量的14%以上。

現在不僅水資源非常短缺,蓄水量和可供水量矛盾也非常大,水污染問題加劇了水短缺的問題,中國七個流域除了黃河和長江流域比較好以外,其他的污染比重都比較高,中國的湖泊污染也非常嚴重。如太湖,三類水的水質面積非常小,二類水的水質面積已經沒有了,五類水的水質面積變化非常的大。全國水源地分布情況已經受到了威脅。 水源地水質受到污染造成了很多飲用水的安全問題。各種水污染的事故非常的多,今年開始國家環保局受理的污染事故已經達到了80多起,我們水污染的特征已經呈現了局部向整個流域發展的特征,導致流域水退化,從單純到復合性的。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經濟損失大概占全國GDP的30%左右。中國的水污染情況是世界水污染情況最嚴重的地區,將嚴重影響中國的經濟發展。 城市污水的量在不斷的提高,工業污染的量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國家制訂一系列的流域水污染的規劃,實施有效的控制惡化的趨勢局部有所改善,但是實施效果沒有非常的理想。 孟偉指出水污染產生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由于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兩方面召造成的,人口的壓力以及我們的生產模式是我們污染造成的很重要的原因,污染源不能穩定的達標也是一個問題。此外管理體制和機制也制約了水污染控制,包括總量的控制體系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缺乏強有力的手段,地方政府的管理不完善……這都是主觀原因造成我們水污染的情況。 他分析我國生產技術水平跟國外有非常明顯的差別,這個差別導致我國GDP增長和污染物的增長是同步的。他重點介紹了水污染控制的基本思路。要按照國家監察、地方監督的體制進行提高效率,也就是說水環境的改善最后要靠地方政府;水污染控制不能從污染到控制就完了,一定要從一般的水污染防治到生態管理轉變,從水務防治觀念到水務控制觀念轉變。不斷提高確??偭抗┧诳陀^上得到有效的實施,總量要體現分類、分區,分期的污染控制理念。孟偉最后提出建議:第一、我們目前水污染技術水平總體相對落后,缺乏從流域尺度上進行設施,現在采取的對策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流流域性問題,導致我們現在水污染問題還在發展。第二、水環境標準必須根據新標準進行調整,要加強水環境的基準研究,把我們國家的環境管理體系建立起來,真正把我們國家保護目標、保護對象和我們國家標準相適應。第三、必須改變傳統污染控制的理念,堅持以人為本,水生態健康,確保水的安全,水生態健康按照“分類、分區,分級、分期”這樣一個理念的支持下,以公平效率的理念,合理的配置污染物處理,實現污染控制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第四、進一步完善我國流域管理控制的體系,根據社會經濟發展的水平,制定和頒布一系列的制訂控制規范,進一步加大檢查、監管力度,推進環境保護法和水污染法的落實,國務院決定當中明確要建立一個國家監察,地方監管,單位負責的管理體制,這個體制的改革肯定對十一五水環境的控制帶來很大的變化。我國水污染防治現狀及對策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不可替代的資源,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已成為世界關注的戰略問題之一。在今年9月初結束的由世界192個國家的104位領導人和15萬名代表參加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上,水資源問題與農業生產、能源、健康和生物多樣性問題,一同被列為會議的5大議題。經過10天磋商之后通過的《約翰內斯堡可持續發展承諾》和《執行計劃》兩個文件將對世界各國承諾執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把世界建成一個以人為本,人類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美好社會奠定良好的基礎。與10年前的里約會議通過的《21世紀行動議程》相比,這次首腦會議設立的目標更加明確,并在多數項目上確定了行動時間表。這是繼里約會議10年來的最大進步,也標志著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提高到了一個新層次。我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水環境保護工作,把可持續發展作為一項重大戰略貫穿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中。黨中央連續六年召開座談會,專門聽取環保工作匯報,黨和國家領導人對水環境保護工作做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國家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工作正全面實施,經過多年的努力,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了初步進展。下面,我重點介紹一下我國水污染現狀及防治對策。 一、水資源和水污染現狀 (一)世界水資源形勢 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將水危機列為未來10年人類面臨的最嚴重的挑戰之一。代表們呼吁讓更多的人喝上安全的飲用水,享受用水衛生設施,并加強水資源管理。大會發表的文件稱,全世界目前有11億人未能喝上安全的飲用水,24億人缺 乏充足的用水衛生設施。聯合國預計,到2025年,全世界淡水需求量將增加40%。并警告到2025年世界將有近一半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區,現在缺水或水資源緊張的地區正不斷擴大,北非和西亞尤為嚴重。全球水資源合作機構主席瑪格麗特·卡爾森作主題發言時指出,全世界大量的河流、湖泊因過度用水而消失,水污染又使得很多水源無法飲用,再加上水資源管理不善,全世界的水危機已經非常嚴重。同時,水與衛生關系非常密切,沒有水就沒有基本的衛生條件,人類用水的10%與衛生有關??傮w來看,水危機正嚴重制約人類的可持續發展。 (二)我國水資源現狀 我國水資源總量2.8萬億m3,居世界第4位,占世界水資源總量的7%。但我國人均水資源量僅230O m3,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水資源量在世界銀行近年統計的132個國家中居第82位,屬于水資源緊缺的國家。同時,水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北方人均水資源量僅995 m3,屬于嚴重缺水地區;而西南和南方各省雖然人均水資源量超過300O m3,但水資源分布不均,而且部分地區水污染嚴重,產生了水質性缺水。 (三)我國水污染現狀 我國的水環境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個:一是水資源短缺;二是水污染;三是用水的極大浪費。經過九五的努力,全國水環境狀況正在由環境質量總體惡化、局部好轉,向環境污染加劇趨勢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區水環境質量有所改善轉變。但是,水污染形勢依然十分嚴峻,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仍處于較高水平,水污染地發展趨勢仍未得到有效控制,許多水域水質仍在下降。我國的水環境安全已經受到威脅,一些不安全的因素和區域已經顯現。水環境出現的問題已經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危害了人民的健康,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1、水環境形勢嚴峻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遠遠超過水環境自凈能力。2000年,全國廢水排放總量為415億噸(其中工業廢水194億噸,生活污水221億噸〉,廢水中COD排放量1445萬噸。據專家預測,按10大水系多年平均逕流量計算,我國地表水全部達到國家三類水質標準時的COD容量為800萬噸。由于排放總量大且相對集中,己對地表水體產生了普遍影響,對地下水水質產生威脅。 水污染嚴重。2001年全國七大江河水系752個監測斷面中,僅29.5%的斷面滿足三類以上水質標準,劣五類水質占44.0%,遼河、海河、淮河污染嚴重,主要超標污染物為高錳酸鹽指數和氨氮。全國75%的湖泊出現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尤以巢湖、滇池、太湖為重。近岸海域以二類和超四類海水為主,主要超標污染物為氮和磷,赤潮發生次數和面積明顯增加。 氮、磷等營養類污染物未得到有效控制,加劇了地表水的污染程度,是湖泊富營養化和海洋赤潮產生的主要物質來源。 飲水安全受到威脅。2001年,開展集中式飲用水水質月報的46個環境保護重點城市中,僅28.3%的城市飲用水源地水質良好,26.1%的城市水質較好,45.6%的城市水質較差。經全國布點監測〈不含西藏〉,2000年農村地區飲用水衛生合格率為62.1%,全國尚有3.6億農村人口喝不上符合標準的飲用水。 水生態失衡。以江河斷流、湖泊濕地萎縮、地下水位持續下降為主要特征的水生態失衡問題仍未解決,部分地區愈演愈烈。河流斷流不僅發生在小河小溪,而且發生在大江大河;不僅發生在西北干旱區,而且發生在降雨量比較充沛的西南地區,斷流范圍在擴大。由于自然和人為的原因,黃河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持續20多年出現斷流,從1999年開始緩解,但工農業用水仍在增加,引水、調水及攔水工程有增無減,潛在的問題依然存在。湖泊退化是水環境惡化的重要表現。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我國自然湖泊總數減少19%,總面積縮小11%。我國約有2/3的城市供水和大量的農業灌溉依靠地下水,超強度利用導致水位持續下降,地面沉陷日益嚴重,漏斗范圍不斷擴大,部分地區還在加速發展。 水體污染、水資源短缺、嚴重缺乏生態用水和水生態失衡,對環境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后果,大半個中國都處在水危機中。據報道,缺水導致華北平原生態急劇惡化,許多地方出現了有河皆枯,有水皆污的現象。西部開發更是受到水資源短缺的嚴重制約。一些地區無限制地抽取地下水,將進一步加劇土地的退化,形成惡性循環。 二、未來水環境的預測 水環境安全是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性問題。我國是個缺水的國家,水污染物排放量長期處于較高的水平,大大超過了水環境容量,多年來污染物大量累積,全國主要江河湖泊水體污染嚴重,水環境安全十分脆弱。 1、未來10年城市水污染加重的可能性增大 未來城市用水需求將有較大幅度的增加,到2050年,城市人口將達到9.6億左右,需水總量達到1540億m3。按照《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規定,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將達到50%,此時未經處理直接排放的城市污水將維持在比現狀略高的水平。2010年相對于2000年,城市污水增加量略大于污水處理量,2010年未處理城市污水量基本穩定在2000年的水平,2010年之后才有大幅度的降低,水環境污染的壓力才可能趨緩。應該特別注意,城市污水處理廠出水仍然是含有一定COD濃度的污水,所以2010年未處理城市污水水量維持在現狀水平,但是城市污水排放的COD總量仍然比2000年有較大的增加,即對水環境的污染還會加劇。未來10年是我國城市水環境形勢最嚴峻的時期。 2、工業污染控制的不確定性將加大水環境安全風險 在中國工程院和國家計委的污染預測方案中,將工業污水排放量控制在1997年或2000年的水平,將工業污水量和污染物總量進行嚴格控制,使直接排放的廢水量大幅度減少,城市水環境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因此,對工業污染要求實現增長不增污、增長減污是解決水環境安全的主要措施。 工業污染控制力度、工業增長模式、技術進步水平等因素都決定了工業增長不增污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經濟持續增長下穩定控制工業污染的難度加大,也給城市水環境安全造成了較大的風險,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未來工業污染削減的邊際成本不斷增加,削減幅度越來越小,這將使工業增長不增污具有技術上的不確定性。 第二,目前許多工業行業正處于高污染、高耗水的發展階段,使工業增長不增污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只有當產業結構調整到第三產業為驅動經濟發展的主導行業時,國民經濟用水、排水才有可能進入穩定期,即零增長期。國際經驗證明,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000-2000美元的水平時,正是高污染、高耗水產業興起的階段,我國即將進入這一時期,經濟高速增長,資源消耗強度大、廢棄物排放量大的產業仍然占主體地位。 第三,粗放型的工業增長在短期內能否得到較大改善,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長期以來,我國工業產品結構不合理,工藝技術落后,能源資源利用效率低,物耗、能耗等指標居高不下,改變這種狀況并非一蹴而就。我國每年排放的廢水量約400億立方米,與美國的廢水排放量〈500多億立方米〉接近,遠超過日本全國廢水量(l00多億立方米〉,而我國與美、日的經濟總量卻相差甚遠。如果工業污染控制的不確定性成為現實,一旦工業污染沒有出現預期的增長減污態勢,那么2010年水環境形勢將比2000年更為嚴峻。因此,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工業污染控制仍然是我國水污染防治和水環境安全管理的重點。 3、面源污染將長期制約水環境質量的根本改善 20世紀90年代以來,面源污染對水體污染的貢獻日益顯著。未來一定時間內,化肥、農藥的使用量還將提高,2005年,化肥和農藥的需求量將分別達到4600萬噸和42萬噸,分別比2000年的消費量增加12%和31%,畜禽及水產養殖業還要發展,面源污染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制約我國水環境質量的改善,面源污染控制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 面源污染對湖〈庫〉等封閉或半封閉水體的影響尤其明顯。從全國范圍來看,城市湖泊都已經處于重富營養或異常營養狀態,絕大部分大中型湖泊都已經具備發生富營養化條件或處于富營養化狀態,而且還在發展。根據有關調查,1984年、1988年、1996年富營養化湖庫占調查湖庫比率分別達到26.5%、61.5%、85%。近海海域的富營養化污染也有類似趨勢。如果按照這個急劇惡化的速度,考慮到社會經濟發展和面源控制等因素,那么未來10年乃至更長一段時間不僅湖泊富營養化面積進一步增加,湖泊、水庫多年來的污染的累計放大效應將會顯現。 4、飲用水安全日益受到影晌 隨著城市廢水排放量的大幅度增加以及難降解有機物工業廢水排放,我國飲水安全風險將加大。安全飲用水的供給是以水質良好的水源為前提的。污水的直接排放和和面源污染的影響是導致城市供水水源水質惡化的主要原因。如前所述,2010年、2030年、2050年污水水量分別比1997年增加82%、143%、208%,這對城市水源的保護將帶來更大困難。特別是城鄉最主要的飲用水源地湖(庫〉,由于流域人口密集、社會經濟發達,受到的影響就更大〈我國湖〈庫)水資源總量達到6380億立方米,占城市飲用水水源的50%以上〉。從全國總體而言,在城市及其臨近地區開發300600億的水源滿足2010年和2030年的用水需求并不是沒有可能,但是對于華北等水資源短缺的北方地區,如何在大幅度增加的污水威脅新、老水源水質安全的同時,做到合理的開發和保護飲用水水源的難度極大。 5、水生態有可能進一步失衡,水環境安全受到嚴峻挑戰 國際上河流開發利用率公認為應控制在30%〈合理利用程度〉和40%(合理程度上限〉之內,而我國除西南諸河利用率較低〈12%〉外,其他各流域都較高,尤其是遼河、淮河、黃河地表水資源利用率分別為62%、60%、56%,海河已近90%。同時,隨著水利工程建設,江河湖庫化、渠道化進一步加劇,這必將擠占生態用水,河流的生態流量更加難以保證,北方河流將喪失水循環的可再生性和各種使用功能。 按照中國工程院的預測,21世紀中葉用水量將達到70008000億立方米,基本接近全國可用水資源總量。城市廢水將達到11001500億立方米,城市河段污徑比將小于6,污染型缺水現象將更加嚴重。這必將進一步加劇水資源短缺,再考慮年降雨量、水資源分布等因素的波動,城市河道大部分為污水所占領,局部惡化趨勢不可避免,北方缺水地區將更嚴重。 應該注意到,經處理排放的污水必須要有生態用水進行稀釋,才能達到水質標準。按照國家水環境標準制定的基本原則、污水排放標準與水環境質量標準的關系考慮,一般每l立方米的污水需要68立方米的清水稀釋。如果2050年城市廢水排放量高達1000多億立方米,那么全國所有的可利用水資源都將成為生態用水,如若不然將是一個有水皆污的不堪想象局面。改變這種狀況,一是實行節約用水與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并舉,將污水排放量降下來;二是實行污水深度處理和污水資源化,這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三是依靠科技進步,解決污水凈化的技術問題,大力推行污水凈化。 污水對我國本身就顯短缺的水資源影響越來越大,水污染和日漸短缺的水資源的雙重壓力,還會導致上下游之間污染糾紛,直接影響社會安全和人民團結。如不引起重視,將對國家的環境安全構成威脅。 三、防治水污染的對策 〈一〉依法防治水污染 自從1984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水污染防治法》以來,國家先后制定或修訂了《水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水污染物排放許可證管理暫行辦法》、《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暫行條例》、《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供水節水和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及《城市污水處理及污染防治技術政策》等17項水污染防治的專門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技術政策。先后發布了《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海水水質標準》、《漁業水質標準》、《農田灌溉水質標準》、《地下水質量標準》、《污水綜合排放標準》等21項水環境保護標準。各地方也結合本地區實際,制定了一系列防治水污染的地方性法規、規章和標準。迄今為止,一個以《水污染防治法》為基礎的保護水環境、防治水污染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形成。今后全國水污染防治法制工作的主要任務是在繼續完善水污染防治立法的同時,切實加大執法監督的力度。今年上半年,環??偩謺瑖鴦赵河嘘P部門組織開展了嚴肅查處環境違法行為的專項行動。查處了上萬家超標排污企業,處理了一批嚴重排污企業及其所在地政府和環保部門嚴重失職的負責人,有效遏制了污染反彈的勢頭。 (二〉強化水污染防治監督管理 我國已逐步形成了一套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工作經驗,即對國家重點水域的污染治理,從流域的水污染防治規劃抓起,確定水污染防治目標,建立流域性的法規;加強執法,建立環境質量地方行政領導負責制;對重點污染物的排放進行總量控制;結合產業結構調整,改變粗放型經營方式,對規模小、污染重、經濟效益差的企業實行關、停、禁、改、轉;對重點污染源進行限期治理;加強城市污水的集中控制,改變城市污水處理廠的投資、運行機制等,強化對工業企業排污量的控制和城市生活污水的處理;采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底泥疏浚、生態恢復等綜合治理措施來防治水污染等。 〈三〉開展重點流域三河、三湖治理,全面促進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 1996年我國人大通過的《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中,將三河、三湖水污染防治列為九五期間我國環保工作的重點。隨之,《國務院關于環境保護若干問題的決定》進一步對我國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了具體要求。 為實現上述戰略目標和任務,國務院各部門、各級地方政府按照國務院的要求,動員各方面力量,以治理工業廢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為重點,開展了空前規模的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組織實施了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九五規劃?;春?、太湖、滇池、巢湖開展零點行動,工業企業分別于1997年底、1998年底、1999年5月1日前、1999年底前實現了污染物達標排放。海河、遼河流域也于2000年底前實現了工業企業主要達標排放。三河、三湖流域的5148家重點企業,已有4848家實現達標排放,占94%。計劃到2000年底前建成的246家城市污水處理廠,有50多座建成并投入運行,有130多座在建。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計劃已于2001年8月經國務院批復實施,另外的三河、二湖(淮河、海河、遼河、巢湖、滇池)流域十五計劃也即將經國務院批復全面實施。 在三河、三湖治污的帶動下,全國實施一控雙達標行動。在國民經濟年均增長8%的情況下,12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八五末期平均減少了15%左右。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改造、關閉、取締了能耗高、污染重的15小企業8.4萬多家,對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國23.8萬家工業污染企業90%實現了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全國46個重點城市中,36個城市的地表水環境質量達到了水環境功能區標準。 在城市污水治理方面,近年來國家加大了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截止到2001年底,全國已建成城市污水處理廠452座,其中二、三級污水處理廠307座,城市排水管道約15.8萬公里。城市污水處理率達36.5%,比1995年增長了約17個百分點。特別是自今年8月底建設部、環??偩衷诤贾萋摵险匍_全國城市污水和垃圾治理與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工作會議以來,全國已掀起城市污水處理產業化的熱潮。城市污水處理產業正在迅速成為我國經濟的新增長點,吸引眾多的國際財團、國內外企業和公司爭相參與我國城市污水處理設施的建設和運營。 另外,目前我國農業面源污染的防治工作也開始起步。近年來通過加強畜禽養殖的環境管理,開展生態農業、生態示范區和環境優美小城鎮建設,發展生態農業和開發有機食品、綠色食品等措施,逐步加大了農村環境保護的力度。 三、十五期間水污染防治工作 經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環境保護十五計劃》確定了十五期間水污染防治的目標和任務。一是到2005年,化學需氧量、氨氮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比2000年減少10%;工業廢水中重金屬、氰化物、石油類等污染物得到有效控制。二是重點流域、海域的水污染防治實現規劃目標,國控斷面水質主要指標基本消除劣V類,水環境質量得到改善。三是城市地下水污染加重的趨勢開始減緩,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達到標準,大中城市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明顯改善。四是農村環境保護得到加強,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基本達到標準,規?;笄蒺B殖污染得到基本控制,農業面源污染加重的趨勢有所減緩,建成一批生態農業示范縣,創建一批環境優美小城鎮。 為了實現上述目標,計劃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全面實行水污染物總量控制。十五期間,全國水污染物的主要控制指標化學需氧量(COD),到2005年,其年排放總量將控制在1300萬噸,比2000年減少10%。其中,工業化學需氧量的年排放量控制在650萬噸;氨氮的年排放量將控制在165萬噸。到2005年,三河、三湖流域化學需氧量的年排放量控制在250萬噸;氨氮的年排放量控制在46萬噸;總磷的年排放量控制在146萬噸;總氮的年排放量控制在2.02萬噸。必須說明的是,即使到2005年完成了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三河、三湖流域范圍內的污染物排放總量仍然超過流域范圍的水體自凈能力,還不能達到水環境質量的要求,正象日本琵琶湖和英國泰晤士河水污染治理分別花了25年和50年時間一樣,重點流域水污染治理還需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才能見效。 二是進一步加大工業、城市和農村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 (1)工業污染防治方面,將通過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有效控制新污染;通過加強監督檢查,實施污染物全面達標工程,鞏固和提高工業污染源主要污染物達標排放成果;結合產業結構調整和推行清潔生產,依法淘汰污染嚴重的落后生產工藝和生產能力;抓好化工和輕工等重點污染行業的污染防治,有效削減工業水污染物排放總量。(2)在城市水環境治理方面,以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為目標,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為中心,通過完善城市功能和規劃,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城市水污染治理,使大中城市的水環境質量有明顯改善。到2005年,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要達到45%,5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要達到60%。(3)在農業面源污染控制方面,將進一步采取措施引導和鼓勵農民減少對化肥和農藥的依賴,增加有機肥的使用;規?;笄蒺B殖場廢水要達標排放,鼓勵采取資源化等措施,減少污染排放。 三是繼續開展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十五期間,我們將繼續抓住三河、三湖的水污染防治工作,把三峽庫區和南水北調(東線)水污染防治工作做為重點,還將啟動黃河、松花江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促進全國水污染防治工作邁上一個臺階。

 


環保設備 備案號: 滇ICP備2021006107號-303 版權所有:蓁成科技(云南)有限公司     網站地圖
    本網站文章僅供交流學習,不作為商用,版權歸屬原作者,部分文章推送時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系,若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到您的權益煩請告知,我們將立即刪除。

怀孕巨大肚子的视频